
亦作“ 鶗鴃 ”。即杜鵑鳥。《文選·張衡<思玄賦>》:“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 李善 注:“《臨海異物志》曰:鶗‘鴂,一名杜鵑,至三月鳴,晝夜不止,夏末乃止。’”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禦等》:“殘芳悲鶗鴂,暮節感茱萸。”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鶗鴃驚秋不住啼, 章臺 回首柳萋萋。” 清 秋瑾 《滿江紅·鵑》詞:“鶗鴃聲哀,恨此際芳菲都歇。”
“鶗鴂”是古代漢語中對杜鵑鳥的别稱,常見于詩詞典籍,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杜鵑鳥,又稱“子規”“杜宇”。其名源于《臨海異物志》等古籍記載,特點是春末夏初鳴叫,啼聲悲切,常被關聯到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場景。例如白居易詩中用“殘芳悲鶗鴂”表達暮春時節的感傷。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鶗鴂”多象征時光流逝、離别哀愁。如張先《千秋歲·數聲鶗鴂》以“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開篇,借杜鵑啼鳴暗示美好事物易逝,烘托愛情受阻的沉痛。秋瑾《滿江紅·鵑》亦用“鶗鴃聲哀”感歎芳菲消歇,寄托家國憂思。
字形與異體
“鶗”可寫作“鶙”(見),兩者為異體字關系,均讀作“tí”。“鴂”則通“鴃”,故“鶗鴂”也作“鶗鴃”,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的用例。
擴展參考:杜鵑啼血的典故(傳為蜀王杜宇魂魄所化)進一步強化了“鶗鴂”在文化中的悲情色彩,使其成為文人表達哀婉之思的經典意象。
《鶗鴂》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一種喜鵲的鳴聲。它也可用來比喻一種歡快、愉悅的聲音。
《鶗鴂》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鳥(鳥)部首,右邊是隹部首。
它總共由16個筆畫組成。
《鶗鴂》是中國古代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的一句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闌幹愁寂。鶗鴂聲裡重湖影,西風吹老浸煙月。”
在繁體字中,《鶗鴂》的寫法為《鶗鶴》。
在古代,漢字《鶗鴂》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它的古代字形為“鷈䴉”。在傳統的印刷書籍或古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寫法。
1. 夜深人靜時,我聽到遠處傳來一陣悅耳的鶗鴂聲。
2. 清晨的鶗鴂聲充滿了整個校園,令人心曠神怡。
1. 鶗鴂聲:指鶗鴂的鳴叫聲。
2. 鶗鴂樂:以鶗鴂的聲音或形象為題材的音樂作品。
在形容鶗鴂聲時,可以使用以下近義詞替代:喜鵲叫聲、啾啾聲、吱吱啾啾聲。
反義詞通常指相對的意思,而在此例中,沒有明顯的反義詞可以對應《鶗鴂》這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