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霜。 南朝 梁 沉約 《傷謝朓》詩:“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 唐 蔣渙 《和徐侍郎中書叢篠詠》:“為重陵霜節,能虛應物心。” 唐 顧況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陵霜之華》詩:“陵霜之華,我心憂嗟。陰之勝矣,而陽不加。”
“陵霜”是一個具有文學意境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陵霜”意為“傲霜”,指在寒霜中依然挺立、不畏嚴寒的狀态,常用來象征堅韌不屈的品格。其中“陵”通“淩”,有超越、淩駕之意;“霜”則指嚴酷的自然環境或逆境。
南朝梁·沈約《傷謝朓》
“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
此句以“陵霜質”贊美謝朓剛毅高潔的品格,比喻其如經霜不凋的植物。
唐·蔣渙《和徐侍郎中書叢篠詠》
“為重陵霜節,能虛應物心。”
用“陵霜節”形容竹子的氣節,暗喻人應保持清高自持的德行。
唐·顧況《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陵霜之華》
“陵霜之華,我心憂嗟。陰之勝矣,而陽不加。”
通過“陵霜之華”表達對逆境中堅守者的贊歎與憂慮。
“陵霜”多用于古典詩文,通過自然意象(如松、竹、梅等)隱喻人的高尚情操,強調在困境中保持氣節或獨立不遷的精神。現代也可借用于文學創作,形容不畏艱難、堅持信念的品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詩篇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南朝文學相關研究文獻。
《陵霜》是一個含有濃厚詩意的詞語,意指初霜降臨的季節,通常出現在秋季的深處,由于氣溫驟降,霜開始蔓延在大地上。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深秋時節大地上覆蓋着輕薄的霜,給人一種幽靜清冷的感覺,也暗喻歲月沉澱、冷寂的心境。
《陵霜》這個詞由部首“阜”和“雨”組成。其中,“阜”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山丘;“雨”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從天上下落的雨滴。陵霜總共有11個筆畫。
《陵霜》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楚辭》、《古文觀止》等。它在普通話中一直以簡化字的形式“陵霜”出現,繁體字寫作“陵霜”。
在古代,陵霜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古時候可能會寫成“陵霜”、“陵霨”等,但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1. 深秋的早晨,大地上染上了一層陵霜,如同銀裝素裹。
2. 窗外的景色一片陵霜,讓人感到寂寥與蕭索。
3. 陵霜落下,宛如夢境般的美麗,讓人感到無限的遐想。
組詞:陵夷(指古代崩潰的城牆)、夜霜(指夜晚降落的霜)。
近義詞:霜降(指秋季霜降的季節)、霜雪(指秋冬交替時期的降雪)。
反義詞:鮮花(指春季盛開的花朵,與冷寂的陵霜形成鮮明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