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霜。 南朝 梁 沉约 《伤谢朓》诗:“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唐 蒋涣 《和徐侍郎中书丛篠咏》:“为重陵霜节,能虚应物心。” 唐 顾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陵霜之华》诗:“陵霜之华,我心忧嗟。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陵霜”是一个具有文学意境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陵霜”意为“傲霜”,指在寒霜中依然挺立、不畏严寒的状态,常用来象征坚韧不屈的品格。其中“陵”通“凌”,有超越、凌驾之意;“霜”则指严酷的自然环境或逆境。
南朝梁·沈约《伤谢朓》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此句以“陵霜质”赞美谢朓刚毅高洁的品格,比喻其如经霜不凋的植物。
唐·蒋涣《和徐侍郎中书丛篠咏》
“为重陵霜节,能虚应物心。”
用“陵霜节”形容竹子的气节,暗喻人应保持清高自持的德行。
唐·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陵霜之华》
“陵霜之华,我心忧嗟。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通过“陵霜之华”表达对逆境中坚守者的赞叹与忧虑。
“陵霜”多用于古典诗文,通过自然意象(如松、竹、梅等)隐喻人的高尚情操,强调在困境中保持气节或独立不迁的精神。现代也可借用于文学创作,形容不畏艰难、坚持信念的品格。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诗篇背景,可参考《全唐诗》或南朝文学相关研究文献。
《陵霜》是一个含有浓厚诗意的词语,意指初霜降临的季节,通常出现在秋季的深处,由于气温骤降,霜开始蔓延在大地上。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深秋时节大地上覆盖着轻薄的霜,给人一种幽静清冷的感觉,也暗喻岁月沉淀、冷寂的心境。
《陵霜》这个词由部首“阜”和“雨”组成。其中,“阜”是左边的部首,表示山丘;“雨”是右边的部首,表示从天上下落的雨滴。陵霜总共有11个笔画。
《陵霜》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楚辞》、《古文观止》等。它在普通话中一直以简化字的形式“陵霜”出现,繁体字写作“陵霜”。
在古代,陵霜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古时候可能会写成“陵霜”、“陵霨”等,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1. 深秋的早晨,大地上染上了一层陵霜,如同银装素裹。
2. 窗外的景色一片陵霜,让人感到寂寥与萧索。
3. 陵霜落下,宛如梦境般的美丽,让人感到无限的遐想。
组词:陵夷(指古代崩溃的城墙)、夜霜(指夜晚降落的霜)。
近义词:霜降(指秋季霜降的季节)、霜雪(指秋冬交替时期的降雪)。
反义词:鲜花(指春季盛开的花朵,与冷寂的陵霜形成鲜明对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