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國互相遣使通好往來。《北齊書·陸卬傳》:“自 梁 魏 通和,歲有交聘。”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二:“ 滉 亦三千人臨 金山 ,與 少遊 相應,以樓船金帛,交聘於 江 中。”《新五代史·雜傳一·劉守光》:“有司迫 承勳 稱臣, 承勳 不屈,以列國交聘禮入見。” 郭沫若 《蒲劍集·中蘇文化之交流》:“我們如能達到兩國的藝術團體經常交聘的地步,豐富彼此的經驗,增加彼此學習的機會,所表現在各方面的效果必然更加宏偉的。”
“交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國家之間的外交互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交聘(拼音:jiāo pìn)指兩國通過互相派遣使者進行通好往來,屬于正式的外交活動。該詞由“交”(互相)和“聘”(派遣使節)組成,強調雙向的禮儀性交往( )。
南北朝時期
《北齊書·陸卬傳》記載“自梁魏通和,歲有交聘”,說明當時梁、魏兩國通過定期互派使者維持和平關系()。
唐代案例
趙元一《奉天錄》提到“以樓船金帛,交聘于江中”,顯示交聘可能伴隨物資饋贈,兼具政治與經濟意義()。
五代十國時期
《新五代史》記載劉承勳以“列國交聘禮”入見,表明該詞適用于政權并立時代的平等外交()。
郭沫若在《蒲劍集》中将“交聘”擴展至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如“兩國藝術團體經常交聘”,賦予其更廣泛的文化互動内涵()。
該詞核心是雙向、禮儀化的國家間交往,既包含政治層面的使節互派,也可能涉及經濟或文化層面的互動。其使用場景多集中于分裂時期(如南北朝、五代)政權間的制衡性外交。
《交聘》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它指的是男女雙方適婚的協議。雙方經過一定的溝通和了解後,通過互相交換承諾或禮物确認雙方的婚姻意向。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交聘》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字,左邊的部首是“交”,右邊的部首是“聘”。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6畫。
來源:《交聘》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婚俗,用于形容男女雙方的婚約或婚姻協議。
繁體:繁體字《交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也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形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交聘》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和現代漢字是一緻的。
例句:他們相互交聘,預示着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即将開始。
組詞:交換、交流、交談、交往、聘禮、招聘。
近義詞:訂婚、姻緣、定親。
反義詞:分手、解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