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卜用的蓍草。《鬼谷子·本經陰符》:“損兌法靈蓍。” 漢 王充 《論衡·狀留》:“賢儒之在世也,猶靈蓍神龜也。” 唐 羅隱 《投秘監韋尚書啟》:“靈蓍神蔡,惟禱所從。”
“靈蓍”是古代占卜文化中的重要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用于占卜的蓍草,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Achillea),其莖葉可制香料,全草可入藥。古人認為其具有靈性,能預知吉兇。
文化象征
在《鬼谷子·本經陰符》中被提及“損兌法靈蓍”,漢王充《論衡》亦将其與神龜并列,象征賢儒的智慧與預知能力,體現古人對自然靈物的崇拜。
靈性來源
古人認為蓍草的靈性源于兩方面:
占卜應用
通過“揲蓍法”(分揲蓍草莖)進行蔔筮,如《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推演便依賴此法,認為蓍草能溝通天地信息。
文學意象
唐代羅隱等文人将其作為神秘智慧的象征,常用于詩文表達對未知的探索或命運的感慨。
《靈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靈”和“蓍”。下面将對它們進行拆分、介紹來源、繁體,以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拆分《靈蓍》的部首是“靈”是火字旁,字形與火有關,它的基本意思是指靈魂、神靈。部首“蓍”是茂字旁,字形與草有關,它的基本意思是指用于占卜的植物。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靈蓍》這個詞總共有19畫。
《靈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占卜文化。在古代,人們常使用植物的莖葉、龜骨等進行蔔筮,以預測未來的禍福。而“蓍”,就是用于占卜的一種植物,主要是指一種叫做蓍草的植物。
《靈蓍》的繁體字為「靈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靈蓍》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靈”的古代寫法是「復」,而“蓍”的古代寫法是「蔣」。
1. 他運用靈蓍蔔筮預測未來命運。
2. 這本書介紹了古人如何使用靈蓍進行占卜。
靈蓍以“靈”和“蓍”兩個字為基礎,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 靈巧:形容人或事物動作敏捷、聰明靈活。
- 蓍草:指麻狀葉莎草科或蓍科植物,用于占卜和醫藥。
- 靈感:指突然湧現出的新奇想法或靈感。
《靈蓍》的近義詞包括:“蔔筮”、“卜卦”等,它們都指的是古代的占卜術。
《靈蓍》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因為這個詞專指一種占卜的植物,很難找到與之完全對立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