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dnight] 三更或半夜的時候
三更時候,為晚上十一時至翌日淩晨一時。《南史·梁紀中》:“祀南郊……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 解滌之 等到郊所履行,忽聞異香三隨風至。” 宋 陸遊 《書雨》詩:“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鮑雙五侍郎》:“餘邸既遭回祿,公每勸宜急修葺,以存國體,至丙夜修書,洋洋數千語以責之。”
丙夜是漢語中表示夜間時段的傳統計時單位,特指三更時分。古代将日落到日出之間的時間劃分為五段,稱為“五更”或“五夜”,丙夜對應第三更,即子時(23:00至次日1:00)。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顔氏家訓·書證》記載:“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可見其計時功能承襲自天幹排序。
在曆代典籍中,丙夜常與帝王勤政、文人夜讀等場景關聯。例如《新唐書·楊绾傳》載唐代宗“延問丙夜”,形容君主深夜咨議國事;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記》則以“丙夜”強調賢臣夙夜奉公的勤勉之态。
該詞具有鮮明的文言色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其計時體系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智慧,相關記載可見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為研究傳統時間文化提供重要語料依據。
“丙夜”是漢語詞彙,指三更時分,對應現代時間的晚上11點至淩晨1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丙夜即三更,是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之一。古人将一夜分為五更(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丙夜為第三更,對應現代時間的23:00-1:00。
時間劃分依據
根據更制,每更約2小時,丙夜(三更)位于子時(23:00-1:00),屬于深夜最寂靜的時段,故有“半夜三更”之說。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顔氏家訓·書證》,解釋五更劃分規則。後見于《南史》、陸遊《書雨》等,如宋詩“丙夜天正黑”即描述此時段的天色。
文學應用
明代孔貞運在《袁可立墓志銘》中以“丙夜機杼”形容深夜勞作場景。
與“三更”的關系
丙夜與“三更”完全同義,但“丙夜”更側重古代官方或文獻中的正式表達,而“三更”為民間俗稱。
誤區辨析
個别資料(如)提到“丙夜指三月寒冷夜晚”,但此說法缺乏廣泛依據,主流釋義仍以“三更”為準。
提示:如需了解古代完整更制或相關詩詞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及陸遊詩作。
按檢闇虛擺說半低不高跋遮鼻觀豳歌慚悲車轶打揢,打揢兒道風耳聾眼花翻截番蒜廢文任武風什附結趕子公俸過為已甚豪忽華辭肩章駕頭今日個緝私鞠戚拘神遣将拒物坑衡來茲冷卻離魂女蘆衣民生主義磨叨模拟納污含垢粘性箝馬淺屑巧僞清閑自在寝宿親政起運群口詞軟面筋贍富睒閃食蘋順朱忐忑不定踏行讬紙挽裂頑冥舞弊營私鄉園遐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