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官的聲望。亦指對官吏的評價。 明 吳骐 《感時書事寄計子山陸孝曾》詩:“好爵娛姻婭,官評視篚筐。”《歧路燈》第七一回:“﹝ 譚紹聞 ﹞過了 黃河 ,曉行夜宿,到了 濟寧 。飯鋪吃飯,先問 婁刺史 官評,真正個個念佛。” 清 唐孫華 《奉王冰庵太守五十韻》:“官評淆黑白,流品溷 澠 淄 。”
“官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對官員的聲望或政績的評價,也可指代對官吏的總體考核與輿論反饋。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官員在任期間的聲望、政績表現,以及外界對其履職能力的評價。例如《歧路燈》中提到“先問婁刺史官評”,即百姓在飯鋪議論官員的聲譽。
曆史用法
該詞多見于明清文獻,如明代詩人吳骐的詩句“好爵娛姻娅,官評視篚筐”,暗含對官員以權謀私的諷刺;清代唐孫華則用“官評淆黑白”批評評價體系的不公。
應用場景
“官評”既包含官方對官吏的考核,也涵蓋民間輿論對官員的褒貶,是衡量古代官員綜合表現的重要維度。其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與政績、廉潔等議題相關。
官評是指由官方或權威機構對某個事物或事件進行評價、評論的行為。它可以用作名詞,表示評判的結果;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進行評價或評論的行為。
官評的部首是宀(寶蓋頭),左右構成的是“宓”(fú,意為屋檐)。官評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官評一詞的來源主要是古代中國官府評判案件的行為。官方對案件進行評價、定性,以及對當事人的裁決,被稱為官評。在繁體字中,“官”字的右邊有一個額外的橫畫,即「官」,而不是「官」。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官評中的“官”字的上面有一個小點,表示宀的屋檐。而後來的簡化字将這個小點省略了,變成現代漢字的寫法。
1. 官評結果表明,該公司的産品質量達到了國家标準。
2. 媒體對這個新電影給出了積極的官評。
1. 官方評價
2. 官方評估
3. 官方判定
4. 官方裁決
評價、評論、鑒定
表揚、稱贊、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