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鼓。常示無戰争,或戰事已息止。《後漢書·隗嚣傳》:“然後還師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李賢 注:“卧猶息也。” 北周 庾信 《移齊河陽執事文》:“自疆場卧鼓,邊鄙收烽,義讓之行,未能朞月。” 唐 錢起 《送李九歸河北》詩:“南州初卧鼓,東土復維城。”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侯襲莒》:“銜枚卧鼓,出 莒 人之不意,自謂一鼓可以得 莒 矣。” 清 龔炜 《巢林筆談·外曾祖葛芝山之死》:“寄語揮毫貴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卧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卧鼓”指停止擊鼓,常用來表示戰争結束或局勢恢複平靜的狀态。該詞由“卧”(休息、停止)和“鼓”(戰鼓)組成,字面意為“将鼓放倒”,象征軍事行動的終止。
軍事場景
在古籍中,“卧鼓”多用于描述戰事停息後的場景。例如《後漢書·隗嚣傳》記載:“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意為收弓停鼓,讓百姓安居。北周庾信《移齊河陽執事文》中“疆場卧鼓”也指邊境戰事平息。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該詞可引申為隱蔽行動,如“卧鼓偃旗”指隱藏行軍蹤迹(如提到),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成語或上下文。
“卧鼓”主要用于描述戰争結束或隱蔽軍事行動,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周書》等古籍原文。
《卧鼓》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鼓槌平放在鼓面上。
《卧鼓》的部首為“卩”字旁,它屬于抓握手的意思。它的偏旁部首有“十”、“又”、“彐”等。它的筆畫數為12畫。
《卧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猜測它的形象可能是古人在擊打鼓時,将鼓槌平放在鼓面上充分運用鼓面的共鳴。
卧鼓(網路傳統/台灣正體)
在古代,漢字《卧鼓》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的寫法為:
仰鈸(先秦)
臥鼔(兩漢)
臥鼓(宋代)
卧鼔(明清)
1. 音樂家卧鼓的樣子很酷。
2. 他用力地敲打着卧鼓。
3. 小李善于演奏卧鼓。
卧琴、卧沖、卧龍、卧薪嘗膽
卧槌
立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