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指 蓬萊山 。《文選·左思<吳都賦>》:“巨鼇贔屓,首冠 靈山 。” 呂向 注:“ 靈山 ,海中 蓬萊山 。”
(2).指傳說中的 昆侖山 曾城 。 晉 陶潛 《遊斜川》詩序:“若夫 曾城 ,傍無依接,獨秀中臯,遙想 靈山 ,有愛嘉名。” 逯欽立 校注:“ 靈山 ,指 崑崙 曾城 。”
(3).借指 昆侖山 。 南朝 梁 沉約 《锺山》詩:“ 靈山 紀地德,地險資嶽靈。” 锺山 , 昆侖山 的别名。參見“ 曾2城 ”。
(4). 印度 佛教聖地 靈鹫山 的簡稱。 南朝 齊 王融 《淨行詩》之五:“朝遊浄國侶,暮集 靈山 羣。”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遊》詩:“ 彭澤 因家凡幾世, 靈山 預會是前生。”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既到 靈山 ,豈可不朝我佛。” 趙樸初 《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詩:“彷彿 靈山 集海會,弟子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悲或欣然。”原注:“ 靈山 ,即 靈鷲山 ,佛説法處。”
(5).道書所稱的福地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上饒縣 北。《雲笈七籤》卷二七:“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第三十三 靈山 在 信州 上饒縣 北, 墨真人 治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上饒縣》:“ 靈山 ,府西北六十裡,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山也。”
(6).指有靈應的山。《雲笈七籤》卷一二二:“ 江油 舊壤,境帶靈山,自狩 巴 梁 ,屢照感應。”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七九:“急報東方兩星使,靈山吐溜為糧船。”
(7).對山的美稱。 唐 劉斌 《詠山》:“靈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蓋 雲陰遠, 香爐 煙氣多。”
“靈山”在漢語語境中是一個承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宗教聖地的象征
在佛教經典中,“靈山”特指釋迦牟尼宣講《法華經》的靈鹫山(梵文Gṛdhrakūṭa),後泛指佛教修行聖地。道教文獻中,“靈山”則指仙人居所或煉丹福地,如《抱樸子》提及的“昆侖靈山”。
地理實體名稱
中國境内有多處以“靈山”命名的山峰,如江西上饒靈山(世界自然遺産)、河南信陽靈山(國家4A級景區)。這些山脈因特殊地貌或曆史傳說得名,具有明确的地理标識意義。
文學意象表達
古代詩詞常以“靈山”喻指超凡脫俗之境,如白居易《靈山寺》中“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李白《送溫處士歸黃山》中“靈山開九疊,秀色不可幹”,均通過“靈山”傳遞隱逸情懷。
民俗文化載體
在地方民俗中,“靈山”多與祈福活動關聯。例如浙江靈隱寺周邊的“靈山廟會”,融合佛道信仰與民間祭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山”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讀,綜合不同領域的解釋如下:
“靈山”原指神奇、靈秀的山峰,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觀的壯麗或帶有超凡色彩的地理環境。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根據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靈山”可指代以下具體對象:
地理名稱
我國有多處以“靈山”命名的景區,例如:
宗教聖地
作為人名或地名,“靈山”結合了“靈”(靈活、靈性)與“山”(穩固、依靠)的象征,寓意智慧與堅韌并存()。
“靈山”既是自然景觀的贊美,也是宗教文化的載體,同時承載神話傳說和人文精神。若需了解具體某處靈山的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進一步查詢。
傲霜波茨坦會議襜襜超聲塵鄙遲眉鈍眼初吉春江花月夜疵慝蔥頭打譜定鼎犯案飛砂轉石負衡據鼎擱開格人纥突隣撼地搖天浩瀚畫水镂冰簡點減竈狡口角難燼餘開領康複醫學靠得住壸奧老面皮累及樂趣寥寥數語麗軌麗人骊山墓龍章泯泯盤盂炮子兒匹練潛值鏒金寝惡青雀舟犬猶兒仁事如夫人攝提說真格的娑婆太先生淘河犆縣亭榭桅竿握樞五軍銜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