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指 蓬萊山 。《文選·左思<吳都賦>》:“巨鼇贔屓,首冠 靈山 。” 呂向 注:“ 靈山 ,海中 蓬萊山 。”
(2).指傳說中的 昆侖山 曾城 。 晉 陶潛 《遊斜川》詩序:“若夫 曾城 ,傍無依接,獨秀中臯,遙想 靈山 ,有愛嘉名。” 逯欽立 校注:“ 靈山 ,指 崑崙 曾城 。”
(3).借指 昆侖山 。 南朝 梁 沉約 《锺山》詩:“ 靈山 紀地德,地險資嶽靈。” 锺山 , 昆侖山 的别名。參見“ 曾2城 ”。
(4). 印度 佛教聖地 靈鹫山 的簡稱。 南朝 齊 王融 《淨行詩》之五:“朝遊浄國侶,暮集 靈山 羣。”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遊》詩:“ 彭澤 因家凡幾世, 靈山 預會是前生。”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既到 靈山 ,豈可不朝我佛。” 趙樸初 《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詩:“彷彿 靈山 集海會,弟子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悲或欣然。”原注:“ 靈山 ,即 靈鷲山 ,佛説法處。”
(5).道書所稱的福地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上饒縣 北。《雲笈七籤》卷二七:“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第三十三 靈山 在 信州 上饒縣 北, 墨真人 治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上饒縣》:“ 靈山 ,府西北六十裡,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山也。”
(6).指有靈應的山。《雲笈七籤》卷一二二:“ 江油 舊壤,境帶靈山,自狩 巴 梁 ,屢照感應。”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七九:“急報東方兩星使,靈山吐溜為糧船。”
(7).對山的美稱。 唐 劉斌 《詠山》:“靈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蓋 雲陰遠, 香爐 煙氣多。”
“靈山”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讀,綜合不同領域的解釋如下:
“靈山”原指神奇、靈秀的山峰,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觀的壯麗或帶有超凡色彩的地理環境。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根據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靈山”可指代以下具體對象:
地理名稱
我國有多處以“靈山”命名的景區,例如:
宗教聖地
作為人名或地名,“靈山”結合了“靈”(靈活、靈性)與“山”(穩固、依靠)的象征,寓意智慧與堅韌并存()。
“靈山”既是自然景觀的贊美,也是宗教文化的載體,同時承載神話傳說和人文精神。若需了解具體某處靈山的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進一步查詢。
《靈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座有靈性、神秘的山,常常與修道、修煉、仙境等詞語聯繫在一起。靈山象征着幽靜、神秘的美,也代表着追求精神淨化和智慧的境地。
《靈山》是由“火”和“山”兩部分組成。其中,部首“火”表示火靈神秘的特性,而部首“山”則表示山的大氣和穩定。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3畫。其中,“火”的部分由4畫組成,而“山”的部分由9畫組成。
《靈山》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和神話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靈山通常被描述為仙境,是修道者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地方。
《靈山》的繁體字為「靈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靈山》的古漢字寫法是「靈山」。
1. 我們來到了《靈山》的腳下,感受到了一種與世隔絕的甯靜。
2. 傳說中,《靈山》是神仙們修煉的地方,常常有仙人出現。
可以使用《靈山》作為詞根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靈山仙境
2. 靈山之水
3. 靈山法則
與《靈山》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仙境
2. 仙山
3. 修道之地
與《靈山》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凡山
2. 塵山
3. 世俗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