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波茨坦會議的意思、波茨坦會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波茨坦會議的解釋

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領導人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的首腦會議。主要讨論對德占領的原則、歐洲一些國家疆界的劃分、戰争罪犯的處理以及參加*********等問題。并籤訂、發表《波茨坦協定》。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還發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波茨坦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重要國際會議,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波茨坦會議(又稱柏林會議)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期間,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首腦在德國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的第三次戰時會晤。主要參與者為美國總統杜魯門、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以及英國首相丘吉爾(7月28日後由新任首相艾德禮接替)。


背景與目的


重要成果

  1.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由美、英、中三國聯合發表,要求日本投降,并重申《開羅宣言》對戰後東亞領土的安排(如台灣歸還中國)。
  2. 《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8月2日籤署)
    确立德國賠償方案、戰犯審判原則及東歐政治調整框架。

曆史意義

  1. 戰後格局奠基:會議延續雅爾塔體系,确立美蘇勢力範圍劃分,為冷戰埋下伏筆。
  2. 德國分裂開端:四國分占德國直接導緻後來的東西德分立。
  3. 國際關系轉折:盟國内部分歧公開化,美英與蘇聯矛盾加劇,标志戰時合作結束。

補充說明

會議期間英國首相更替(丘吉爾→艾德禮)和杜魯門接任羅斯福後的首次國際亮相,均反映了戰後大國領導層的變動。如需進一步了解會議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國際關系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波茨坦會議》是指二戰後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波茨坦舉行的會議。下面是關于該詞的其他要求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氵(水部)+ 白(日部) - 筆畫:共11畫 來源: - 波茨坦會議以會議地點波茨坦命名,該地點是位于柏林以西約24公裡的一個城市,因此會議此地被稱為波茨坦會議。 繁體: - 繁體字為:波茲坦會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波茨坦會議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不過漢字的形狀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由于曆史變遷,現代漢字形态有所改變。 例句: - 在波茨坦會議上,盟國領導人就國際局勢進行了廣泛讨論。 組詞: - 會議、波茨坦、國際、領導人 近義詞: - 德國會議、柏林會議 反義詞: - 無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