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指 蓬莱山 。《文选·左思<吴都赋>》:“巨鼇贔屓,首冠 灵山 。” 吕向 注:“ 灵山 ,海中 蓬莱山 。”
(2).指传说中的 昆仑山 曾城 。 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若夫 曾城 ,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 灵山 ,有爱嘉名。” 逯钦立 校注:“ 灵山 ,指 崑崙 曾城 。”
(3).借指 昆仑山 。 南朝 梁 沉约 《锺山》诗:“ 灵山 纪地德,地险资岳灵。” 锺山 , 昆仑山 的别名。参见“ 曾2城 ”。
(4). 印度 佛教圣地 灵鹫山 的简称。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诗》之五:“朝游浄国侣,暮集 灵山 羣。”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 彭泽 因家凡几世, 灵山 预会是前生。”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既到 灵山 ,岂可不朝我佛。”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彷彿 灵山 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原注:“ 灵山 ,即 灵鷲山 ,佛説法处。”
(5).道书所称的福地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上饶县 北。《云笈七籤》卷二七:“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第三十三 灵山 在 信州 上饶县 北, 墨真人 治之。”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上饶县》:“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6).指有灵应的山。《云笈七籤》卷一二二:“ 江油 旧壤,境带灵山,自狩 巴 梁 ,屡照感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7).对山的美称。 唐 刘斌 《咏山》:“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盖 云阴远, 香炉 烟气多。”
“灵山”在汉语语境中是一个承载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宗教圣地的象征
在佛教经典中,“灵山”特指释迦牟尼宣讲《法华经》的灵鹫山(梵文Gṛdhrakūṭa),后泛指佛教修行圣地。道教文献中,“灵山”则指仙人居所或炼丹福地,如《抱朴子》提及的“昆仑灵山”。
地理实体名称
中国境内有多处以“灵山”命名的山峰,如江西上饶灵山(世界自然遗产)、河南信阳灵山(国家4A级景区)。这些山脉因特殊地貌或历史传说得名,具有明确的地理标识意义。
文学意象表达
古代诗词常以“灵山”喻指超凡脱俗之境,如白居易《灵山寺》中“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中“灵山开九叠,秀色不可干”,均通过“灵山”传递隐逸情怀。
民俗文化载体
在地方民俗中,“灵山”多与祈福活动关联。例如浙江灵隐寺周边的“灵山庙会”,融合佛道信仰与民间祭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山”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读,综合不同领域的解释如下:
“灵山”原指神奇、灵秀的山峰,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或带有超凡色彩的地理环境。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根据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灵山”可指代以下具体对象:
地理名称
我国有多处以“灵山”命名的景区,例如:
宗教圣地
作为人名或地名,“灵山”结合了“灵”(灵活、灵性)与“山”(稳固、依靠)的象征,寓意智慧与坚韧并存()。
“灵山”既是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宗教文化的载体,同时承载神话传说和人文精神。若需了解具体某处灵山的信息,可参考来源网页进一步查询。
白麻纸备载奔头儿秉椒步叔禅室澄阳低嘿二稺恶势力反霸反风凤歌鸾舞伏臈攻瑕指失寒带何李和盘托出昏蒙监纳教示镜殿镜阁忌妻局蹴居业孔罅苦衷练操连屋力促灵驯留年流羡隆物卵色梅谿朦头转向弥姐目授偏指巧合秦朝清露殑殑清运青芝社会公德舐皮论骨收购漱濯戍卒天发神谶碑通梭透晓屯合委勘五席狭隘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