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因以“兵伍”泛指軍隊。《三國志·魏志·楊俊傳》:“本皆出自兵伍。” 元 薩都剌 《酹江月·姑蘇台懷古》詞:“忠臣抉目掛東門,可退 越 家兵伍。” 清 曾國藩 《議汰兵疏》:“兵伍之情狀,吸食鴉片、聚開賭6*場,各省皆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兵伍漢語 快速查詢。
“兵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軍事術語,指代古代軍隊的基層編制單位或士兵群體。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兵”本義為兵器,後引申為持兵器作戰的人;“伍”原指五人組成的行列,後泛指隊列或編制單位。二字合稱時,“兵伍”既可表示由士兵組成的隊列,也可泛指軍隊整體。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伍”作為古代軍隊最小編制單位,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記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這一制度延續至秦漢時期,《史記·陳涉世家》中“蹑足行伍之間”的描述印證了“伍”作為軍隊基礎建制的特性。因此“兵伍”一詞既保留了編制單位的含義,又衍生出“士兵群體”的泛指義。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兵伍”常與“行伍”互通,《現代漢語詞典》指出二者均可指代軍隊,但存在細微差異:“行伍”側重軍隊的組織序列,強調編制結構;而“兵伍”更側重士兵集體,突出人員構成。如《漢書·晁錯傳》所述“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兵伍之過也”,此處“兵伍”特指需要嚴格訓練的士兵群體。
當代語境中,“兵伍”作為曆史詞彙,主要出現在文獻研究、曆史小說及成語典故中。其現代同義詞為“部隊”“軍隊”,但“兵伍”保留了更強的曆史語境特征,常用于“兵伍出身”“整肅兵伍”等表述,體現古代軍事管理特色。
“兵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代軍隊或士兵的集合體,常用于形容軍隊的整體力量或集體行動。其詞源可追溯至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一“伍”,因此“兵伍”逐漸成為軍隊的泛稱。
“兵伍”是古代對軍隊的統稱,既可指代士兵群體,也可形容軍隊的組織性和集體行動力。其核心含義與“五人為伍”的編制密切相關,屬于典型的軍事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三國志》《議汰兵疏》等典籍。
百達柱絆骥甂瓯碧竪不光不宨成吉思汗陵赤銅戳壁腳詞牌醋栗釣水貂行頂門骨東使咄嗟立辦發覆發斂伐炭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蓋過古澹過耳風會對毀形輝章謹小慎微狼子獸心老大兒雷電樂滋滋苓耳郦其浏湸羅巾杩子妙響木牛泥古拘方疲頑婆姨啓明星驅行攘攫沈迷施為世心順比舜跖屬心私便四體百骸聳揖邃古孫悟空涕淚妥确香繭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