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甂瓯的意思、甂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甂瓯的解釋

泛稱粗陋的陶質小盆小甕。 漢 東方朔 《七谏·谏謬》:“甂甌登於明堂兮, 周 鼎潛於深淵。”《淮南子·說林訓》:“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顧甂甌之不算,濯波濤而無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甂瓯是漢語中對古代一種小型陶制容器的稱謂,主要具有以下釋義與文化内涵:

一、基本釋義

  1. 器物形制

    指古代一種小型的盆、甕類陶器,口大腹淺,常用于盛放食物或水。其名稱源于方言,“甂”與“瓯”均指陶制器皿,組合後強調其小型特征。《說文解字》釋“甂”為“小盆”,段玉裁注進一步明确其“大口而卑”的形制特點。

  2. 材質與用途

    多為粗陶所制,屬平民日常用具。漢代文獻記載其用于盛飯食,如《史記·貨殖列傳》提及“漿千甔”與“甂瓯”并列,反映其作為生活容器的普遍性。

二、文獻佐證與曆史背景

  1. 古代典籍記載

    • 《淮南子·說林訓》以“狗彘不擇甂瓯而食”比喻貪婪之态,側面印證其為常見食器。
    • 清代考據著作《陔餘叢考》考釋“甂”即“小甕”,與“瓯”同屬瓦器類别。
  2. 考古實物印證

    秦漢墓葬出土陶器中常見敞口、斜腹、平底的盆類器皿,形制與文獻描述的“甂瓯”相符,屬典型平民用器(參考《中國陶瓷史》。

三、文化引申與語義演變

象征意義:因材質粗陋,古人常以“甂瓯”借指微賤之物或平民生活。如《宋書·五行志》載“瓦甂銅器”并稱,體現其與金屬禮器的階級對比。

地域關聯:瓯越之地(今浙江)以制陶聞名,“瓯”字亦衍生為地域名稱,如“東瓯”“西瓯”,反映器物與文化的緊密聯繫(《漢書·地理志》。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劉安《淮南子·說林訓》(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趙翼《陔餘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
  5. 中國矽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6. 沈約《宋書·五行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7.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甂瓯”是一個漢語詞彙,由“甂”和“瓯”兩個表示陶器的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1. 《七谏·谏謬》(漢·東方朔):“甂甌登於明堂兮,周鼎潛於深淵”,比喻粗陋器物被重視,而貴重鼎器卻被埋沒。
  2. 《淮南子·說林訓》:“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形容牲畜進食時不挑剔容器。
  3. 《北齊書·文苑傳》:“顧甂甌之不算”,指器物雖小但承載的深意不容忽視。

文化内涵

“甂瓯”多用于古文,指代普通甚至粗劣的陶制容器,通過文獻用例可看出其承載的隱喻和哲學意味。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背景,可參考相關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養百像圖鼻赤避熱柴瓷蔥黃催督棟桴複次負恩背義付方撫理幹輿肐膝衡鹿槐火踝蹄婆火景建安骨講唱文學谏院嬌皮嫩肉礁峣迦維進品晉紳錦衣抗想考試坤典斓斒老面子厲厲隆曦面上墨綠年初牛頭刨床攓撅青袍烏帢沁人肺腑惸獨鳏寡取索戎狄儒戶桑皮三陰森峙啬黍深妙收歇思功淘虛挺覺退送晚晡五行家無情少面五俎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