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y a body in a coffin] 把屍體放進棺材
收殓送終
謂将屍體裝裹後置入棺木。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語·龍大海》:“死者之父自知理屈,不敢報官,竟暗自收殮。”《再生緣》第三十回:“敢能不定淩遲罪,收殮還求一力承。” 巴金 《愛的十字架》:“我買了棺木,收殓了她。”
“收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ōu liàn,其核心含義是将逝者的遺體整理後放入棺木,屬于喪葬禮儀的重要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對遺體進行清潔、整理并裝入棺木的過程,強調對逝者的尊重和妥善處理。這一行為通常由親屬或專業人員完成,包含更衣、清潔、入棺等步驟。
文化與社會意義
收殓不僅是物理處理遺體的行為,還承載着對逝者的哀悼與禮儀規範。例如,古代文獻中常提到“收殓送終”,體現孝道文化。巴金在作品中也曾描述“買了棺木,收殓了她”,反映這一傳統的社會性。
使用場景
相關延伸
該詞隱含對死亡的敬畏,現代語境中也可比喻對事物終結的妥善處理,但此用法較少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民俗學資料或權威詞典。
收殓是指将死者的遺體整理、清潔、裝箱并妥善保管的過程。在喪葬儀式之前,收殓是必經的環節,目的是為了尊重逝者、安撫親友,同時也是防止疾病傳播的重要措施。
收殓的部首是手(扌)字旁,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收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謝景初傳》:“囑赴喪事,當有司之民,孰能收殓而後當行。”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類似“掌管收殓”的意思。在繁體字中,收殓的寫法為「收殮」。
古時候,收殓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厘鐻」或「厘鈴」等,它們的字形與現代的「收殓」相比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們在收殓逝者的遺體時,都非常細心和認真。
2. 盡管收殓的過程令人難過,但仍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1. 收拾殓物:整理和保管與殓物有關的物品。
2. 骨殓:指對屍體進行處理,使之成為骨灰。
3. 收屍:指将死者的遺體轉移到殡儀館或靈堂。
近義詞:安葬、入殓
反義詞:火化、埋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