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疏的意思、拟疏的詳細解釋
拟疏的解釋
奏疏的草稿。《花月痕》第四六回:“我略瞧兩篇拟疏,一是請裁汰……一是請罷廢。”
詞語分解
- 拟的解釋 拟 (擬) ǐ 打算:拟去信聯繫。拟議。 初步設計編制或起草:拟定(.起草制定;.揣測斷定)。拟訂。草拟。 仿照:拟古之作。拟人(修辭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專業解析
拟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拟”和“疏”兩個字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義再綜合理解:
-
拟(擬):
- 基本義:起草、草拟,指初步撰寫或設計文稿、計劃等。如“拟稿”“拟方案”。
- 引申義:打算、計劃(如“拟于下周出發”);模仿、仿照(如“拟古”);相比、類似(如“無可比拟”)。在“拟疏”中,主要取“起草、草拟”之意。
-
疏:
- 基本義(文書類):指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意見或進行勸谏的奏章、奏議。這是“拟疏”中“疏”的核心含義。如“上疏”“奏疏”。
- 其他常見義:疏通、清除阻塞(如“疏通”);分散、使從密變稀(如“疏散”“稀疏”);粗疏、不周密(如“疏忽”);注釋、解釋(如“注疏”)。這些含義在“拟疏”中不適用。
綜合釋義“拟疏”:
- 核心含義:指起草、草拟奏章(奏疏)。具體來說,就是臣子或官員在向皇帝(或上級)陳述政見、提出建議、彙報情況、勸谏得失之前,撰寫奏章文稿的過程。
- 詞性:通常作動詞性短語使用(意為“起草奏疏”),也可名詞化指代“起草奏疏”這一行為或所起草的奏疏文稿本身。
- 語境特點:該詞帶有明顯的古代公文色彩,尤其與封建時代的君臣奏對制度密切相關。使用時多強調文書起草的正式性、目的性(進谏、議事)和對象(君主或最高權威)。
- 現代延伸:在現代語境中,雖然不再有向皇帝上奏的制度,但“拟疏”一詞有時會被引申或仿古地用于指代起草重要的、正式的、向上級或權威機構提出的書面意見、建議或報告,強調其鄭重其事和條陳性質。
權威參考與例證:
- 《漢語大詞典》 對“拟”的解釋包含“起草;撰寫”,對“疏”的解釋包含“奏章;奏議”。其釋義“拟疏”即“起草奏章”符合詞典學規範。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疏”作為奏議文體在漢代已成熟,如賈誼的《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均為名篇。
- 《古代漢語詞典》 同樣明确“疏”指“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或意見的文字”,并舉例如《漢書·賈誼傳》載“誼數上疏陳政事”。
- 曆史文獻實例:
- 明代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拟疏批評皇帝,即著名的《治安疏》(又稱《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此疏措辭激烈,海瑞事先備好棺材,冒死上谏。
- 《明史·海瑞傳》載:“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其拟疏時,仆人都已遣散。”
- 清代官員奏事,常需反複斟酌、拟疏陳情,如《清史稿》中多有關于大臣“疏言”“上疏”的記載,其前期工作即是“拟疏”。
“拟疏”的核心含義是起草、草拟奏章,特指向君主或最高權威進谏、議事、彙報的正式文書。它體現了古代文書制度的特定形式和行為,具有曆史語境下的莊重性和目的性。在現代引申使用中,可指代起草重要的、條陳式的正式意見書或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拟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
-
奏疏草稿(主流含義)
拼音:nǐ shū(第三聲+第一聲)
釋義:指古代官員起草的奏章初稿或未定稿文件,常見于文獻記載。
示例:清代小說《花月痕》第四十六回提到“我略瞧兩篇拟疏”,即指對奏疏草稿的審閱。
-
模仿疏遠(特定語境含義)
拼音:ní shū(第二聲+第一聲)
釋義:描述為達到目的而故作疏離的态度,屬于特定成語用法。
注意:該解釋的發音(ní)與“拟”字常規發音(nǐ)存在差異,可能為方言或曆史音變現象,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參考: 若涉及古代文書研究,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出現在行為描寫類文學作品中,可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第二種特殊用法。更多考證可查看《花月痕》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嗜避穽入坑播弄常林歡腸液稱星道慧道略颠動抵擊芳樽沸鬧蜰蛴瘋人院狗食圭币孤山處士孤懸好意橫頭荷蕖花酒環城花生仁滑天下之大稽揮拂艽野借宮禁腳拘獲鞫審崆峒老口琴揆量林狖茫蠻弄說譨譨佩玦佩銘匹夫不可奪志辟客诮石遒迅三八作風三戶三位一體色作少翁賒頭霜臼熟讀深思歲計譚柄挑戰者貼暈外徑聞雞顯戾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