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官薄 ”。原指記錄官吏功績和經曆的簿籍,後多指做官的資曆。《漢書·翟方進傳》:“先是 逢信 已從高第郡守歷京兆、太僕為衛尉矣,官簿皆在 方進 之右。” 顔師古 注:“簿謂伐閲也。”《後漢書·安帝紀》:“詔三公、中二千石,舉刺史、二千石、令、長、相,視事一歲以上至十歲,清白愛利,能勑身率下,防姦理煩,有益於人者,無拘官簿。” 李賢 注:“‘無拘官簿’謂受超遷之,不拘常牒也。” 宋 範成大 《送吳元茂丞浦江》詩:“才名已被人争説,官薄何妨計小疎。”
"官簿"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官"指官府或官職,"簿"原指登記冊籍,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本義為官方記錄官員身份、職責的文書檔案。該詞在《漢書·王莽傳》已有"考迹官簿"的記載,特指考核官員政績的登記簿。
二、制度性釋義 在典章制度層面,官簿是古代官僚體系運作的重要載體,包含三種功能:
三、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制度考證等領域仍具專業價值。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術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官方編制的職官登記冊",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行政文書研究》則強調其作為"官僚體系運作的制度性文本"特征。
“官簿”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官簿”原指記錄官吏功績、任職經曆的官方簿籍,後逐漸引申為官員的任職資曆。該詞亦寫作“官薄”,兩者含義相通。
二、曆史文獻例證
三、功能與演變
四、綜合釋義
“官簿”既指具體的官方記錄文書,也抽象化為官員的仕途資本,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對資曆的重視。需注意,其具體用法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史籍。
翺師磅礚暴濫炳麟屏聲靜氣不足為外人道長長短短唱戲塵塵刹刹耽耽吊民訂阙都長都鹹子法眷豐侈鳳字構駕果下馬幻數花齋監主解批急縛擊谷禁勸謹願霁顔沮傷舉世皆知聊備一格黎弓裡區柳蒲毛腳雞門幕南山寺牛蛙配割清名妻孥綦轍屈诎融渾肉袒牽羊乳柑射蝨肆夏蘇轼天從人願鐵官頭曼萬殊渭城文匣侮嫚嚣謗峽崥遐尚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