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給的意思、廪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給的解釋

亦作“廪給”。1.俸祿;薪給。 唐 權德輿 《拜昭陵過鹹陽墅》詩:“自慚廩給厚,諒使井稅先。” 元 揭傒斯 《靖州廣德書院記》:“其為屋椽礎之數若幹,工匠之計若幹,自相攸迄成之歲月、廩給之寡夥,鹹俾刻于碑陰焉。”

(2).指科舉時代公家給予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廪生追糧》:“臣以為不幸有疾,罷之可也,至于廩給,糜費於累歲,而追索於一朝,固亦難矣。”

(3).謂發給廪祿。《宋史·兵志八》:“乞嚴敕州、軍按月廩給。”

(4).泛指衣食等生活資料。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修鱗》:“ 梅 或偶供廪給,必力辭不受。” 鄭觀應 《盛世危言·農功》:“今則畎澮縱橫,桑麻翳薈,神京廩給,悉仰南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廪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lǐn jǐ,在不同曆史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1.俸祿或薪給

指官員或公職人員的固定收入。例如唐代詩人權德輿在《拜昭陵過鹹陽墅》中提到“自慚廪給厚”,此處“廪給”即指官員的俸祿。

2.科舉時代的膳食津貼

特指官方為在學學生(如“廪生”)提供的飲食補貼。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記載,若學生因病無法繼續學業,需追索已發放的“廪給”,體現了其作為專項津貼的性質。

3.官方發放的物資或糧食

《宋史·兵志》提到“按月廪給”,指官府按月發放糧饷給士兵;清代小說《夜譚隨錄》中“廪給”則泛指衣食等生活資料。

4.詞源與擴展含義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需注意語境差異:在官職體系中多指俸祿,在教育制度中則特指學生津貼,軍事或民生場景中又可能指基本生活物資的供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廪給的意思

廪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古代官府或貴族為養活官員或家奴而分配的糧食或物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廪給的拆分部首是廣字旁和亻字旁,它的起筆順序為橫、豎、撇、點、撇、撇、橫、捺。

來源和繁體

廪給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廪的原義為倉庫,給則表示分配。因此,廪給在古代指的是從倉庫分配出來的給養。

在繁體字中,廪給的寫法為麟給,"麟"字表示官府,"給"字表示供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廪給一詞的寫法為"廩給",其中的"廩"和"給"與現代寫法相同,分别表示倉庫和給予。

例句

1. 官府每月發放廪給,以維持官員和家奴的生活。

2. 廪給的品質非常高,隻有最好的糧食和物資才會分配給重要的官員。

組詞

1. 廪場:指存放和分發廪給的地點。

2. 廪員:指接收廪給的官員。

近義詞

俸祿、俸給、糧食

反義詞

自給自足、饑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