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給的意思、廪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給的解釋

亦作“廪給”。1.俸祿;薪給。 唐 權德輿 《拜昭陵過鹹陽墅》詩:“自慚廩給厚,諒使井稅先。” 元 揭傒斯 《靖州廣德書院記》:“其為屋椽礎之數若幹,工匠之計若幹,自相攸迄成之歲月、廩給之寡夥,鹹俾刻于碑陰焉。”

(2).指科舉時代公家給予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廪生追糧》:“臣以為不幸有疾,罷之可也,至于廩給,糜費於累歲,而追索於一朝,固亦難矣。”

(3).謂發給廪祿。《宋史·兵志八》:“乞嚴敕州、軍按月廩給。”

(4).泛指衣食等生活資料。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修鱗》:“ 梅 或偶供廪給,必力辭不受。” 鄭觀應 《盛世危言·農功》:“今則畎澮縱橫,桑麻翳薈,神京廩給,悉仰南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給(lǐn jǐ)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向特定人員發放的糧食或生活物資供給,具有制度性、福利性和身份關聯性。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詞源

  1. 基本釋義

    “廪”原指糧倉(如《說文解字》:“廪,谷所振入也”),引申為官方儲糧;“給”意為供給、發放。合指官府按制度發放的口糧或生活物資,常見于官吏、士兵、學生等群體的待遇記載。

    例證

    《明史·食貨志》:“軍士月支廪給,以衛所分隸。”

    (來源:《漢語大詞典》)

  2. 詞義擴展

    廣義可涵蓋官方提供的各類生活保障,如唐代的“職田廪給”、宋代的“學田廪給”,既包括糧食,亦含錢帛等實物。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古代俸祿體系

    廪給是古代俸祿制度的組成部分,區别于俸錢(貨币薪資),側重實物供給。如漢代官員除俸錢外,另享“廪食”(官府配發口糧)。

  2. 教育與科舉制度

    唐宋至明清時期,官辦學校(如國子監)為生員提供“廪膳”,即免費食宿補貼,稱為“廪生”。

    《清史稿·選舉志》:“廪生月給廪米六鬥。”

  3. 軍事供給制度

    士兵的廪給為軍饷核心形式,如明代衛所制規定“軍戶受田,月支廪給”。


三、文化内涵


同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含義 差異點
俸祿 官吏全部待遇 含貨币、土地、實物
饷銀 軍隊薪給 以貨币為主
廪給 基礎生存物資供給 突出糧食等必需品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廪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lǐn jǐ,在不同曆史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1.俸祿或薪給

指官員或公職人員的固定收入。例如唐代詩人權德輿在《拜昭陵過鹹陽墅》中提到“自慚廪給厚”,此處“廪給”即指官員的俸祿。

2.科舉時代的膳食津貼

特指官方為在學學生(如“廪生”)提供的飲食補貼。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記載,若學生因病無法繼續學業,需追索已發放的“廪給”,體現了其作為專項津貼的性質。

3.官方發放的物資或糧食

《宋史·兵志》提到“按月廪給”,指官府按月發放糧饷給士兵;清代小說《夜譚隨錄》中“廪給”則泛指衣食等生活資料。

4.詞源與擴展含義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需注意語境差異:在官職體系中多指俸祿,在教育制度中則特指學生津貼,軍事或民生場景中又可能指基本生活物資的供給。

别人正在浏覽...

崩駭迸砌佛郎機礮搏埴采茶歌陳俎赤犮川軍啜英咀華楚畹此際倒翻疊燮斷滅空獨繭縷唲嘔方孔錢風偃撫安概狀勾訖觀音衲鬼號惶惑黃屋憂昏渝火迫酇侯見不得鑒衡角裡先生荊飛妓媵郡地鞠通魁星閣狼貪老視眼禮堂馬烽牛戴牛判若天淵漂沉劈哩啪啦裒責譜注籤字青過于藍帬介攘背塞望三尺法尚主哨厮授用疏舛松箲投義完逋詳谙襄樣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