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取義。 晉 陶潛 《詠三良》:“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明 何景明 《上楊邃庵書》:“若其飾身好脩,矜名投義,見善必取,見惡必擊,不附炎門,不趨利徑……鹹可尚也。”
(2).投誠起義。《宋書·劉康祖傳》:“ 高祖 已克京城, 虔之 即便投義。”
“投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取義
指為道義或信仰而獻身,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投誠起義
指歸順正義一方或參與起義。如《宋書·劉康祖傳》記載:“虔之即便投義”,描述劉虔之歸順高祖的義舉。
補充說明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籍進一步查閱具體用例。
《投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為了公義而舍棄私利,投身于公益事業。
《投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言部。拼音為tóu yì。它的總筆畫數為14,分别是手部的5畫和言部的9畫。
《投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意思是君子積累財富的方式是合法、合理的。後來,人們加入了“投義”這個概念,表示舍棄私利去追求公義、公益。
繁體字《投義》在結構上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區别。
《投義》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手部的部首用“扌”代替,言部的部首用“言”代替。
他毫不猶豫地投義,放棄了自己的高薪工作,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投機、投錢、義務、義工
奉獻、報效、貢獻
私欲、利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