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滅空的意思、斷滅空的詳細解釋
斷滅空的解釋
滅絕生機,虛妄烏有。 明 李贽 《觀音問·答自信》:“若無山河大地,則清浄本源為頑空無用之物,為斷滅空不能生化之物,非萬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錢乎?”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專業解析
斷滅空是佛教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一種否定因果業報與生命延續性的極端見解。它屬于佛教所批判的“邊見”(極端見解)之一,具體歸類于“斷見”(斷滅之見)。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
核心定義:
- 認為人死之後,生命即徹底斷滅、歸于虛無,如同燈滅一般不複存在。
- 否定因果業力的延續性,認為造業(行為)不會産生未來的果報。
- 否定輪回轉世的可能性,認為生命僅存在于一世,死後即“空”,且此“空”是絕對的、斷滅的虛無狀态。
-
與“常見”的對立:
- 斷滅空常與“常見”(認為存在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或本體)相對立。佛教認為這兩種見解(斷見與常見)都是錯誤的極端,不符合緣起性空的中道正見。
- 斷滅空執着于“無”,常見執着于“有”,兩者都未能理解緣起法的真谛——事物依因緣而生滅,非絕對的有,也非絕對的虛無。
-
被視為邪見:
- 在佛教教義中,斷滅空被明确列為“邪見”之一。因為它否定了業果法則和生命流轉的相續性,會導向道德虛無主義(認為行善作惡無差别)和修行無意義論(認為修行解脫是徒勞)。
- 如《中論》等經典指出,執著于“斷滅空”或“常見”都會障礙對真實空性的體悟。
-
區别于“性空”:
- 需要特别強調的是,“斷滅空”與佛教核心教義“緣起性空”(簡稱“性空”)有本質區别。
- “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皆無獨立、永恒、不變的自性(本體),其存在依賴于因緣條件,本質是空寂的。但這“空”并非“斷滅無”,而是指自性不可得,同時承認緣起現象(假有)的存在和作用(因果不虛)。
- “斷滅空”則錯誤地将“空”理解為絕對的虛無和斷滅,完全否定了緣起現象和因果法則。
斷滅空是一種認為生命死後即徹底斷滅、因果業報不複存在的錯誤見解。它否定了生命的相續性和業果法則,被佛教視為邪見,與主張永恒實體的“常見”同為需要破除的兩種極端。它與佛教核心的“緣起性空”思想截然不同,後者在否定自性實有的同時,承認緣起現象的假有和因果作用的真實不虛。
參考資料:
- 釋義主要依據佛教經典教義及權威佛學辭典的共識,如《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佛光大辭典》等對“斷見”、“斷滅見”、“斷滅空”等詞條的解釋。
- 關于斷見與常見的對立及其中道思想,可參考龍樹菩薩《中論·觀有無品》的相關論述。
- 關于斷滅空與緣起性空的區别,可參考印順法師《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等著作中的系統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斷滅空”是佛教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核心含義是否定一切存在與生機的極端虛無觀,具體可從以下四個層面理解:
一、核心含義
- 字面解釋:由“斷”(斷絕)、“滅”(消亡)、“空”(虛無)三字組成,指徹底滅絕生機,否定事物本質與存在意義的虛妄狀态。
- 哲學定位:并非通過修行證悟達到的境界,而是對“空性”的誤解,認為世界完全虛無、無因果、無生命意義,陷入極端虛無主義。
二、哲學背景
- 與“頑空”的對比:
- 頑空:僅否定表象,但仍承認某種本源(如“清淨本源”),類似“萬事皆空”的初步認知。
- 斷滅空:更極端,連本源也否定,認為一切(包括生命、因果)皆為虛無,導緻“不能生化萬物”的偏執。
三、影響與批評
- 思想危害:主張“生命無存”“山河大地皆虛妄”,可能使人忽視現實價值與情感聯結,陷入消極避世。
- 佛教批判:佛教強調“空性”是緣起性空,而非斷滅。如明代李贽在《觀音問》中指出,斷滅空會将本源貶為“無用之物”,失去作為“萬物之母”的意義。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可隱喻對生命意義或社會價值的全盤否定,提醒人們避免陷入虛無主義陷阱,需在“空”與“有”之間尋求平衡。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空性”與“斷滅空”的差異,可參考漢典及哲學解析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難陀白洋洋磅紙悲悶邊闌插架陳列室吃惱沖擊翠蓮打抖奠祭放論分厘卡富平津共建龢銮鴻斷魚沈黃鹄山會偶胡揑怪肩輿交鈎解勞接頭金器扣盤扪燭琅函略同練句嶙嶒零打碎敲廪給陵替龍文劍隆祚脔脍闾陌賣評廟牲明殛木嚼木牌昵賓錢湖侵早企業經營權入蜀記石洫松钗忪忪通轟土塯網瘾委佩響遏行雲鄉人子纖纖篠籬心煩技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