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廪给”。1.俸禄;薪给。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自惭廩给厚,谅使井税先。” 元 揭傒斯 《靖州广德书院记》:“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廩给之寡伙,咸俾刻于碑阴焉。”
(2).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廪生追粮》:“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廩给,糜费於累岁,而追索於一朝,固亦难矣。”
(3).谓发给廪禄。《宋史·兵志八》:“乞严敕州、军按月廩给。”
(4).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 梅 或偶供廪给,必力辞不受。”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今则畎澮纵横,桑麻翳薈,神京廩给,悉仰南方。”
“廪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lǐn jǐ,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指官员或公职人员的固定收入。例如唐代诗人权德舆在《拜昭陵过咸阳墅》中提到“自惭廪给厚”,此处“廪给”即指官员的俸禄。
特指官方为在学学生(如“廪生”)提供的饮食补贴。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记载,若学生因病无法继续学业,需追索已发放的“廪给”,体现了其作为专项津贴的性质。
《宋史·兵志》提到“按月廪给”,指官府按月发放粮饷给士兵;清代小说《夜谭随录》中“廪给”则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需注意语境差异:在官职体系中多指俸禄,在教育制度中则特指学生津贴,军事或民生场景中又可能指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
廪给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古代官府或贵族为养活官员或家奴而分配的粮食或物资。
廪给的拆分部首是广字旁和亻字旁,它的起笔顺序为横、竖、撇、点、撇、撇、横、捺。
廪给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廪的原义为仓库,给则表示分配。因此,廪给在古代指的是从仓库分配出来的给养。
在繁体字中,廪给的写法为麟給,"麟"字表示官府,"給"字表示供给。
在古代,廪给一词的写法为"廩給",其中的"廩"和"給"与现代写法相同,分别表示仓库和给予。
1. 官府每月发放廪给,以维持官员和家奴的生活。
2. 廪给的品质非常高,只有最好的粮食和物资才会分配给重要的官员。
1. 廪场:指存放和分发廪给的地点。
2. 廪员:指接收廪给的官员。
俸禄、俸给、粮食
自给自足、饥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