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廪给的意思、廪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廪给的解释

亦作“廪给”。1.俸禄;薪给。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自惭廩给厚,谅使井税先。” 元 揭傒斯 《靖州广德书院记》:“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廩给之寡伙,咸俾刻于碑阴焉。”

(2).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廪生追粮》:“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廩给,糜费於累岁,而追索於一朝,固亦难矣。”

(3).谓发给廪禄。《宋史·兵志八》:“乞严敕州、军按月廩给。”

(4).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 梅 或偶供廪给,必力辞不受。”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今则畎澮纵横,桑麻翳薈,神京廩给,悉仰南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廪给(lǐn jǐ)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向特定人员发放的粮食或生活物资供给,具有制度性、福利性和身份关联性。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词源

  1. 基本释义

    “廪”原指粮仓(如《说文解字》:“廪,谷所振入也”),引申为官方储粮;“给”意为供给、发放。合指官府按制度发放的口粮或生活物资,常见于官吏、士兵、学生等群体的待遇记载。

    例证

    《明史·食货志》:“军士月支廪给,以卫所分隶。”

    (来源:《汉语大词典》)

  2. 词义扩展

    广义可涵盖官方提供的各类生活保障,如唐代的“职田廪给”、宋代的“学田廪给”,既包括粮食,亦含钱帛等实物。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古代俸禄体系

    廪给是古代俸禄制度的组成部分,区别于俸钱(货币薪资),侧重实物供给。如汉代官员除俸钱外,另享“廪食”(官府配发口粮)。

  2. 教育与科举制度

    唐宋至明清时期,官办学校(如国子监)为生员提供“廪膳”,即免费食宿补贴,称为“廪生”。

    《清史稿·选举志》:“廪生月给廪米六斗。”

  3. 军事供给制度

    士兵的廪给为军饷核心形式,如明代卫所制规定“军户受田,月支廪给”。


三、文化内涵


同义词辨析

词汇 侧重含义 差异点
俸禄 官吏全部待遇 含货币、土地、实物
饷银 军队薪给 以货币为主
廪给 基础生存物资供给 突出粮食等必需品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廪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lǐn jǐ,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1.俸禄或薪给

指官员或公职人员的固定收入。例如唐代诗人权德舆在《拜昭陵过咸阳墅》中提到“自惭廪给厚”,此处“廪给”即指官员的俸禄。

2.科举时代的膳食津贴

特指官方为在学学生(如“廪生”)提供的饮食补贴。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记载,若学生因病无法继续学业,需追索已发放的“廪给”,体现了其作为专项津贴的性质。

3.官方发放的物资或粮食

《宋史·兵志》提到“按月廪给”,指官府按月发放粮饷给士兵;清代小说《夜谭随录》中“廪给”则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4.词源与扩展含义

补充说明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需注意语境差异:在官职体系中多指俸禄,在教育制度中则特指学生津贴,军事或民生场景中又可能指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

别人正在浏览...

表笔驳荦曹溪策名册谥重述棰打鹑鸟呾刹那灯碗滴露研硃独木不成林钝学犯由榜忿詈附录根元革异雇觅谷食故世沽誉买直黑雨华润花眼眼混耗警敏警所锦机筋缕继娶卷扬机钧球空名空石劻勷劳嘈辘轳刼马店拧成一股绳浓深排蹙浅豁旗麾轻口青鸾穷独邛乡蒟萨薄三监山川米聚沈首释绖霜糖太清宫讨气绝完罅温诏相如草心浮气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