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癢的意思、不痛不癢的詳細解釋
不痛不癢的解釋
[scratch only the surface;be perfunctory;superficial] 原義是毫無感受,現在常用來比喻做事深度不夠,猶不着邊際或措施不力,沒觸及要害,不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
(1).比喻不中肯,未觸及要害,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明 吳炳 《情郵記·反噬》:“這事不痛不癢,卻是一個大題目。” 巴金 《<隨想錄>總序》:“它們卻不是四平八穩,無病呻吟,不痛不癢,人雲亦雲,說了等于不說的話,寫了等于不寫的文章。” 管桦 《在婦産院裡》:“‘這一天你夠辛苦的啦。’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這麼一句不痛不癢的話。”
(2).猶言麻木不仁。 蕭山 湘靈子 《軒亭寃》第二出:“還有一種守舊的人,牢守舊習,執迷不悟,遂養成不痛不癢之世界。” 朱自清 《白采的詩》:“看得世态太透的人,往往易流于玩世不恭,用冷眼旁觀一切;但作者是一個火熱的人,那樣不痛不癢的光景,他是不能忍耐的。”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癢的解釋 癢 (癢) ǎ 皮膚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撓的一種感覺:癢癢。刺癢。搔癢。手癢。痛癢。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不痛不癢”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不痛不癢”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權威漢語詞典中有明确記載,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解釋:
一、 基礎釋義:未觸及要害或實質
- 字面與引申義: 該成語字面意思是“既不感到疼痛,也不覺得發癢”。其核心引申義指言論、批評、措施等沒有觸及問題的要害或實質,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或産生實際效果,顯得無關緊要、浮于表面。
- 權威詞典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比喻議論、批評等不中肯,未觸及要害,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 《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比喻不中肯,未觸及要害,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二、 用法與特征分析
- 形容力度不足: 常用來形容批評、檢讨、處罰、改革等力度不夠,未能切中要害,因而效果甚微或流于形式。例如:“對違規行為的處罰不痛不癢,起不到震懾作用。”
- 形容無關緊要: 也可形容某些言論、行為或事物無關緊要,無關宏旨,對大局或核心問題沒有實質性影響。例如:“他提的那些意見都是不痛不癢的小問題。”
- 感情色彩: 該成語通常帶有貶義,表達對未能解決問題或切中要害的狀态的不滿或批評。
- 語法功能: 主要作謂語、定語、狀語或補語。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三、 詞源與權威溯源
- 該成語的源頭可追溯至古代文獻。清代文學批評家李漁在《閑情偶寄·結構》中曾用“不癢不痛”來形容文章缺乏深意:“吾觀近日之新劇,非新劇也,皆老僧碎補之衲衣,醫士合成之湯藥……猶之乎不癢不痛之文章也。” 此用法與現代的“不痛不癢”含義相通。 (來源:《辭源》考釋)
- 其結構體現了漢語成語的對稱性(“不…不…”)和以身體感受(痛、癢)隱喻抽象狀态(切中要害與否)的特點。
四、 同義辨析
- 隔靴搔癢: 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抓住要點,不解決問題。與“不痛不癢”意義非常接近,常可互換。
- 無關痛癢: 指與重要的利害關系沒有牽連。側重“無關緊要”,而“不痛不癢”更側重“未觸及要害/力度不足”。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标準釋義)
- 《漢語大詞典》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詳實釋義與書證)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 - 李行健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文出版社。 (用法與語法功能)
- 中華語文知識庫 (台灣) - 成語典條目。 (釋義與例句參考)
- 《辭源》(第三版) - 商務印書館。 (詞源考釋與古代書證)
網絡擴展解釋
“不痛不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身體感受既不疼痛也不瘙癢的狀态,後衍生為比喻處理問題浮于表面、未觸及核心,常用于形容批評或措施缺乏針對性、不解決實質問題。
二、語義演變
- 生理層面(次要用法):
醫學場景中指皮膚無異常痛感或癢感(如、3提及的皮膚症狀),但此用法較少見。
- 比喻層面(主要用法):
引申為言行不切要害,例如“不痛不癢的批評”指敷衍的指責,或形容政策/措施執行不力。
三、用法特點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定語、狀語或補語。
- 感情色彩:含貶義,強調“無效性”。
- 典型語境:
例1:“這篇評論不痛不癢,未能指出社會問題的根源。”
例2:“整改措施若隻做表面文章,最終會淪為不痛不癢的形式。”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隔靴搔癢、輕描淡寫、浮光掠影。
- 反義詞:一針見血、鞭辟入裡、切中時弊。
五、出處與示例
- 最早記載:明代吳炳《情郵記·反噬》中“這事不痛不癢,卻是一個大題目”,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17世紀。
- 現代應用:常見于政論、社評及日常對話,用于批評缺乏實際效用的行為(例句)。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權威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綁縛撥浪博斯騰湖燦蔚漕河擦損鲳鳊呈覽調習多方獨帚遏制政策芳姿風雨連床俘囚負俗之譏噶嗒幹打哄更王宮龍寡仇旱魃後宮黃敕化齋绛侯燋熱界尺金剛骨急刹車季脇緝兇攫騰聚彙俱盧洲袀睟款狎辣豁豁隸韻羅鍋兒雒書蠻牀逆勞奴隸社會鉛坑清味勤直取諸宮中上場詩擅壑專丘善終試鋪使智使勇刷箒數九寒天隨趂探馬赤軍田翁通賢縣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