逴龍的意思、逴龍的詳細解釋
逴龍的解釋
傳說中的山名。《楚辭·大招》:“北有寒山, 逴龍 赩隻。” 王逸 注:“ 逴龍 ,山名也。赩,赤色,無草木貌也。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陰不見日,名曰 逴龍 。”一說神名。 洪興祖 補注:“《山海經》:西北海之外有 章尾山 ,有神身長千裡,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是謂 燭龍 。疑此 逴龍 即 燭龍 也。”
詞語分解
- 逴的解釋 逴 ō 古同“踔”。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龍的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衆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網絡擴展解釋
“逴龍”是一個具有多重解釋的古代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和學術觀點綜合分析:
-
基本詞義與出處
讀音為chuò lóng,最早見于《楚辭·大招》中的詩句“北有寒山,逴龍赩隻”。東漢學者王逸注釋為北方一座終年寒冷、無草木的赤色山名。
-
學術争議的兩種解釋
- 山名說:主流觀點認為指北方極寒之地的一座山,因環境陰冷無光而得名。
- 神名說: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提出可能為“燭龍”的異寫,引《山海經》中章尾山之神“燭龍”——身長千裡、人面蛇身,掌控晝夜更替的神獸。
-
文化關聯性
兩種解釋均與古代對北方神秘地域的想象相關:山名說強調地理特征,神名說則與創世神話中的光明掌控者相聯繫,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現象的神格化解讀。
注: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研究時需注意不同版本古籍的異文現象。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楚辭》注疏本及《山海經》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逴龍(luó lóng)一詞源自古漢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辶和龍。其中,“辶”部意為“走”,表示行走的動作;“龍”部則是象形字,表示龍的形狀。逴龍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保持不變,讀音依然是luó lóng。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逴龍的字形略有不同。辶部較為簡化,形成如今的辵部,而龍部保持不變。因此,在古代,逴龍的寫法可能會稍顯複雜。
逴龍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較少,因此例句不多。一個例句可以是:“他步伐如逴龍,飛快地閃過人群。”
與逴龍相關的組詞并不常見,但我們可以通過龍這個部首來組詞,如龍舟、龍門等。
逴龍的近義詞可以是行龍,表示行走有力、迅猛。反義詞可以是搖尾,表示行動緩慢。
總之,逴龍是一個古漢字詞,意為行走的龍,它的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但在繁體中文中保持不變。逴龍的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有其獨特的意義和用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