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貢品的竹筐。棐,通“ 篚 ”。《漢書·食貨志上》:“ 禹 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棐。” 顔師古 注:“棐讀與匪同。《禹貢》所謂‘厥貢漆絲,厥篚織文’之類是也。”參見“ 貢篚 ”。
“貢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貢棐”指盛放貢品的竹制容器,其中“棐”通“篚”(fěi),後者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圓形的竹筐”。因此,“貢棐”可理解為古代用于收納貢品的竹筐或竹器。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上》:“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棐。”。這裡描述大禹治水後劃分九州,根據各地物産制定賦稅和貢品制度,并以“貢棐”作為收納貢品的工具。
“棐”與“篚”為通假關系,屬于古代文獻中常見的借字現象。例如顔師古在《漢書》注中明确提到:“棐讀與匪同,《禹貢》所謂‘厥貢漆絲,厥篚織文’之類是也。”,說明“貢棐”即《尚書·禹貢》中的“貢篚”。
結合上下文,“貢棐”反映了古代賦稅與貢品制度,強調按地域物産差異征收貢品,并通過統一容器規範收納流程,是早期國家治理的體現。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相關成語如“納貢稱臣”等,可輔助理解其文化内涵。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說文解字》對“篚”的釋義。
《貢棐》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向上級或者有權勢的人獻上珍貴的物品或者貢品。這是一種表示對上級或者有權勢的人的尊敬和敬意的方式。貢品可以是金銀珠寶、貴重的禮物、珍稀的藥材等。
《貢棐》的拆分部首是貝,象形字,音符為貢。其中,貝為右部,棐為左部。
《貢棐》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貢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貢棐是貢品的古稱,貢品是古代臣子向君主獻上的重要物品,以示效忠和敬意。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貢棐」。
古時候,漢字《貢棐》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基本形狀和結構保持一緻。由于字體和書寫習慣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因此具體的寫法可能會不同。
1. 他将一箱珠寶作為《貢棐》送給國王。
2. 作為對長輩的尊敬,《貢棐》是必不可少的。
3. 他每年都會向寺廟獻上一些貨物作為《貢棐》。
1. 貢獻:表示為某人或某事做出的重要貢品或貢獻。
2. 貢奉:表示向上級或者有權勢的人獻上珍貴的物品或貢品。
3. 供奉:表示向神明或宗教符號獻上香燭、食品等物品以示尊敬。
1. 獻上:表示向某人或某事物奉獻或獻上。
2. 供養:表示供給生活所需,特指對僧侶、寺廟等敬獻供品。
沒收:表示對某人的財産、特權等進行收回或剝奪。
拒絕:表示不接受或不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