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令的意思、出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令的解釋

發出命令。《書·周官》:“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於國。” 宋 陸遊 《賀禮部鄭侍郎啟》:“恭審筆橐升華,資論思于禁路,絲綸出令,兼潤色于皇猷。” 明 李贽 《複鄧石陽書》:“吾謂即使朝廷出令,前鼎鑊而後白6*刃,驅之而出家,彼寧有守其妻孥以死者耳?必不願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出令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出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發布命令或發出指令。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結合權威典籍和現代用法進行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分解與基本義

    “出”指發出、頒布,“令”指命令、指令。合指統治者、上級或權威機構下達指示、頒布政令的行為。

    權威依據:

    《漢語大詞典》釋“出令”為“發出命令”。《禮記·經解》載:“發號出令而民說(悅)”,強調政令發布需順應民心。

  2. 引申義與語境應用

    • 政治與行政場景:指政府、君主頒布法律或政策。如《周禮·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其中“出令”為施政關鍵環節。
    • 軍事領域:将領指揮軍隊時發號施令。《孫子兵法》強調“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凸顯軍令的權威性。
    • 日常管理:泛指組織或家庭中上級對下級的指令傳達。

二、曆史語用與典籍例證

  1. 經典文獻用例

    • 《尚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體現早期政令發布的規範性。
    •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政不戒而備”,杜預注:“戒,敕令也”,側面反映“出令”的軍事必要性。
  2. 古代制度關聯

    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中書省“出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形成“出令-審令-行令”的閉環,凸顯其在官僚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參考《唐六典》)。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場景

  1. 公文與法律文書

    現代漢語中,“出令”仍用于正式文件,如“國務院出令修訂條例”,但更常見于“頒布法令”“下發通知”等替代表達。

  2. 權威性表達

    在學術或正式文本中保留使用,如“出令機構”“出令程式”,強調命令的合法來源與程式正義(參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四、語義辨析


“出令”作為漢語經典詞彙,貫穿古代政令、軍事指揮與現代行政管理,其核心始終圍繞權威指令的發布。既承載曆史制度印記(如三省分權),亦在現代語境中延續嚴謹性與正式感,是理解中國政治文化與語言演變的重要切口。

網絡擴展解釋

“出令”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出令”指發出命令或指示,通常表示上級對下級行使權威的行為,強調命令的正式性與執行力。例如《管子·立政》中提到:“君乃出令,布憲於國”,即君主發布法令以治理國家。

2. 來源與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如《尚書·周官》載:“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強調政令需謹慎制定且必須執行。明代李贽在《複鄧石陽書》中也有使用:“朝廷出令,前鼎鑊而後白刃”,比喻嚴令之下不容違抗。

3. 使用場景
常見于描述權威機構或領導者發布指令的情景,如軍事指揮、行政管理等。例如:“上級将領需通過出令協調部下行動”(參考-4的軍事背景解釋)。

4. 相關成語
與“發號出令”意義相近,後者更強調發布號令的權威性,如《禮記·經解》中提及:“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

5. 例句參考
“他雖深陷情感,卻未因私情出令傷害他人”(的現代用法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管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子抱珥陂阤編戶齊民博觀約取刬滅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殚微倒春寒達失蠻棣萼牓耳科蕃息鳳襖風鬣豐雍俯拾皆是耕疇宮觀詭笑古交市厚施懷鬼胎黃煞煞還源回氐昏慘見覩奸矯開航尻門子狂噪邋遢貨鈴索麟趾學六鑿盲人瞎馬門隧冥滅謬議南棧道南真女婢女教譜牒歧路亡羊清掃三王上司賞帖盛暑神經質疏缪雖然台宦洮州望雲烏鹽角現鈔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