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科的意思、吏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科的解释

官署名。 明 清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属通政司, 清 属都察院。《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清史稿·职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销吏部、 顺天府 文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科是中国古代官制体系中的监察机构,其核心职能为考核官吏政绩、监督官员行为。作为明清时期六科(吏、户、礼、兵、刑、工)之首,其制度设计与职责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义与历史沿革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吏科始设于明代,隶属通政使司,主掌"文官勋禄、考课之事"(来源:《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清代沿袭此制,《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其职能扩展至"稽核人事档案,纠劾违例官员"(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二、职责功能体系

  1. 考绩监察:每三年主持"大计"考核地方官员,实施"四格八法"评定标准(来源:《明会典》)
  2. 铨选监督:复核吏部拟任官员资格,防止徇私舞弊
  3. 文书稽核:查验任命文书用印规范,确保行政程序合法

三、相关制度特征 《明史·职官志》载其运作采取"给事中"轮值制度,官员可"封驳奏章、监察六部",形成对行政系统的制衡机制(来源:《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清代增设"掌印给事中"职位,强化监察权威性。

四、文化内涵延伸 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吏科制度体现"以吏治官"的治理思想,《周礼》所述的"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理念(来源:《十三经注疏》)通过该机构得以制度化实践。

网络扩展解释

“吏科”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官署名,主要职责与官员人事管理相关,其具体含义及职能可归纳如下:

  1. 机构性质
    吏科为明清六科(吏、户、礼、兵、刑、工)之一,属于监察体系,负责监督吏部事务,并参与官员选拔、考核等工作。其设置与六部对应,遵循“左文右武”的布局,与礼科、户科同属左列文职机构。

  2. 核心职责

    • 官员管理:负责本府及州县官员的考核、调动、选拔任用,包括丁忧(官员因父母去世需离职守孝三年)补缺及惩处事宜。
    • 人事档案:登记进士、举人、贡生等科举出身者的信息,并管理地方乡绅及在外任职官员的履历档案。
    • 监督稽核:稽查吏部文书、注销相关公文卷宗,确保行政流程合规。
  3. 隶属关系演变

    • 明初属通政司,清代划归都察院,成为监察体系的重要部分。
    • 在地方官府(如府署)中,吏科是独立的人事管理机构,职能类似于现代组织部门。
  4. 延伸职能
    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官员(如土司)的世袭考核上报,体现对边疆治理的参与。

“吏科”在明清官僚体系中兼具监察、人事管理双重职能,是维护行政规范与官员任免秩序的关键机构。

别人正在浏览...

暴世鼻钩筚门闺窬财赆朝三暮四诚惶诚惧尘腻从父兄倒睫凡轻分谤凤轸赋钱更历狗彘不若鬼幽锢习海洛英汗流洽背寒突红学后名画蜡护墙板捡点噍聱金公迥隔聚偻略知皮毛丽女隆博蟊食俛起捻管庞然大物庀工平乐馆墙花路草轻悍青山緑水青原琼芳全璧绻恋让客擅适韶韺声言沓飒亭候听其言观其行桶子帽拖天扫地无所吾子憸夫响雷贤逸闲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