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科的意思、吏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科的解释

官署名。 明 清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属通政司, 清 属都察院。《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清史稿·职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销吏部、 顺天府 文卷。”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吏科”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官署名,主要职责与官员人事管理相关,其具体含义及职能可归纳如下:

  1. 机构性质
    吏科为明清六科(吏、户、礼、兵、刑、工)之一,属于监察体系,负责监督吏部事务,并参与官员选拔、考核等工作。其设置与六部对应,遵循“左文右武”的布局,与礼科、户科同属左列文职机构。

  2. 核心职责

    • 官员管理:负责本府及州县官员的考核、调动、选拔任用,包括丁忧(官员因父母去世需离职守孝三年)补缺及惩处事宜。
    • 人事档案:登记进士、举人、贡生等科举出身者的信息,并管理地方乡绅及在外任职官员的履历档案。
    • 监督稽核:稽查吏部文书、注销相关公文卷宗,确保行政流程合规。
  3. 隶属关系演变

    • 明初属通政司,清代划归都察院,成为监察体系的重要部分。
    • 在地方官府(如府署)中,吏科是独立的人事管理机构,职能类似于现代组织部门。
  4. 延伸职能
    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官员(如土司)的世袭考核上报,体现对边疆治理的参与。

“吏科”在明清官僚体系中兼具监察、人事管理双重职能,是维护行政规范与官员任免秩序的关键机构。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吏科》的意思及其拆分部首与笔画

《吏科》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示”,其中“口”是指“口部”部首,“示”是指“示部”部首。部首”是指形容字形意义的部分,可以帮助理解字义及其相关词汇。

《吏科》的笔画数为8画,代表造字时所需的基本笔画数目。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确定笔画数量,这有助于书写和识别字形。

《吏科》的来源和繁体

《吏科》是汉字中的一个复合词,最初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字形在转化为繁体字时,与简体字相比有一定的差异。繁体字的形式将字形做了一些修饰,在书写上更加繁琐,但保留了原始字形的特点。

《吏科》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吏科》,古时候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在字形和笔画顺序上,甚至还可能包括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细节。然而,这种差异并不影响对于字词的基本理解。

《吏科》的例句

以下是《吏科》在例句中的用法:

1. 他因为考试中吏科科目得了高分。

2. 他在官府担任吏科一职。

《吏科》的相关词汇

组词:吏部、科考、科举、科目等。

近义词:官科、文科、武科。

反义词:民科、无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