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流凘 ”。1.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楚辭·九歌·河伯》:“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将來下。” 王逸 注:“流澌,解冰也。” 漢 劉歆 《遂初賦》:“激流凘之漻淚兮,窺九淵之潛淋。” 三國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河朔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難。” 唐 岑參 《送嚴維下第還江東》詩:“敝裘沾暮雪,歸棹帶流凘。” 清 唐孫華 《雪次東坡聚星堂韻禁體物語》:“夜半流澌霤結條,多年布衾真似鐵。”
(2).流水。 唐 元稹 《江陵三夢》詩之一:“寂默深想像,淚下如流澌。” 清 吳兆骞 《谪甯古塔記》:“其石岡濶三十裡,長三百餘裡,嵌空玲瓏,下有流澌潺湲。”
流澌是古漢語中描述水文現象的特指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江河解凍時隨水漂動的冰塊或冰淩。該詞由“流”(流動)與“澌”(消融的冰)複合構成,常見于文獻中對春季冰融水漲場景的描寫,例如《楚辭·九歌·河伯》中“流澌紛兮将來下”即描繪冰淩順流而下的景象。
從詞義演變角度,其引申可指逐漸消逝的事物。如《後漢書·王霸傳》注引“流澌”喻指消散的士氣,體現冰融與事物消亡的意象關聯。在語言學分類中,“流澌”屬于偏正結構名詞,多用于文學性文本,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籍、古典文學及曆史氣象時仍具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流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iú s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常見于古籍中。例如《楚辭·九歌·河伯》寫道:“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将來下。” 王逸注:“流澌,解冰也。”指冰層融化後隨水流動的碎冰。
泛指流水
部分文獻中,“流澌”也代指流動的水,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楚辭》及漢唐詩詞相關文獻。
悖慠倍上俵解比籠岔斷唱喝長樂殿出室初宵殆無虛日都撚堕廢風月常新浮文構雲乖刁梏拲郭璞河泥堅勵奸隱郊圻價錢急霤徑畛集市究理酒容軍衆愧喪牢肕兩犀淩壓鸾髻眉痕猛武密書秘書丞磨形鍊性難晦鳥瀾烹炮妾婦之道請旨球子心腸曲調群幹三迳神聖屍逐手語陶令跳房子委闾文樓污言穢語汙黦夏成相傾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