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銷贜的意思、銷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銷贜的解釋

犯罪分子出售其犯罪所得的財物。亦指收買、變造或代為銷售贓物取利的行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銷贓(xiāo zāng)指行為人将盜竊、搶劫、詐騙等非法手段獲取的財物進行變賣、轉移、收購或代為銷售的行為。該詞具有明确的法律與道德貶義色彩,核心在于處置非法所得,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或脫離原持有狀态,從而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追查并獲利。

詳細釋義:

  1.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銷: 本義為熔化金屬,引申為“出售”“花費”“除去”等義。在“銷贓”中取“出售”“處理掉”之意。
    • 贓: 指通過貪污、受賄、盜竊、搶劫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財物。即“贓款贓物”。
    • 合義: “銷贓”即指将非法所得的財物進行處理(如變賣、轉移、隱匿、收購、銷售),使其脫離原始狀态或轉化為其他形式(如現金),以達到隱匿犯罪所得、逃避法律制裁或從中牟利的目的。
  2. 法律層面的界定: 銷贓行為在中國法律中被明确規定為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規定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該罪涵蓋的行為就包括“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産生的收益。銷贓是該罪名的典型表現形式之一。

    • 行為主體: 既可能是實施原犯罪(如盜竊、搶劫)的行為人本人(即本犯),也可能是明知是犯罪所得而幫助處理的其他人(如收購贓物者、代為銷售者)。
    • 主觀要件: 行為人必須“明知”其所處理的是犯罪所得或其收益。如果确實不知情,則不構成本罪。
    • 行為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
      • 變賣: 将贓物出售給他人換取現金或其他財物。
      • 轉移: 将贓物從一地移至另一地,以逃避追查。
      • 收購: 明知是贓物而買入。
      • 代為銷售: 受犯罪分子委托,幫助其銷售贓物。
      • 隱匿: 将贓物藏匿起來。
      • 加工、拆解: 改變贓物形态使其難以辨認(如将盜竊的貴金屬熔化)。
      • 抵債、贈予: 用贓物償還債務或贈送給他人。
  3. 社會危害性: 銷贓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 妨害司法: 為犯罪分子隱匿、轉移犯罪所得,直接妨害司法機關對犯罪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增加了追贓和打擊犯罪的難度。
    • 助長犯罪: 銷贓渠道的存在,為上遊犯罪(盜竊、搶劫、詐騙等)提供了變現途徑,刺激了犯罪分子的作案動機,助長了犯罪活動的發生。
    • 擾亂秩序: 破壞了正常的財産流轉秩序和市場秩序。
    • 侵害權益: 使原財物所有人難以追回損失。

權威來源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銷贓”一詞的基本定義提供了最權威的漢語語言學解釋。其釋義為:“銷售或處理贓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一十二條“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認定和處理銷贓行為的直接法律依據,明确了其犯罪性質和法律後果。來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0修正)[EB/OL]. (可通過中國人大網或中國政府網法律法規數據庫查詢權威文本)。
  3. 法學理論著作(示例): 如高銘暄、馬克昌主編的《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等權威刑法學教材,在論述侵犯財産罪或妨害司法罪的相關章節中,會對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包含銷贓行為)的構成要件、司法認定、社會危害性等進行深入的法理闡釋。來源:高銘暄,馬克昌主編. 刑法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具體版本信息需查閱最新版,如第十版 ISBN 978-7-301-32581-4等)。

網絡擴展解釋

“銷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基本含義指銷售假冒僞劣産品或欺騙消費者的不道德商業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2.詞語結構

3.使用場景

4.近義詞

“銷贜”反映了對商業欺詐行為的譴責,需注意與“銷贓”(指銷售贓物)區分。相關法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此類行為有明确處罰規定。

别人正在浏覽...

報仇雪恨倍道而行辨識草薦草稕兒冊匣钗镮磛岩塵顔斥力春茗賜給調腔蹀躂東舟匪人風飇傅堞杠杆原理戈比隔欄割刈關刀鴻業遠圖畫棟飛甍換轉煎水作冰界溝考驗曠載老身鐮利賣陣明牧暮夜金嵲屼判縣噴噴香谝佞飄沒僻阻溥天率土棄廢人間重晚晴融融冶冶神乳霜鸷水浮子數奇不偶墅舍私充思緒宿禍太陽神陶鈞頭須忘齒襄尺先施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