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榦的意思、吏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榦的解释

见“ 吏干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榦"为古代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吏的行政才能与实务能力,尤指在政务处理中展现的干练素质。该词由"吏"(官吏)与"榦"(通"幹",指才干)构成,属于官职文化体系中的能力评价术语。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榦"作才能解时特指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说文解字》注"榦,筑墙耑木也"引申为支撑性骨干力量。在吏治语境中,"吏榦"强调官吏需兼备文书能力与基层实务经验,北宋《宋史·职官志》记载官员考核标准时,将"明习榦事"列为重要指标。

典型用例可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择吏榦有风力者,委以推勘",此处特指选拔具备案件审理实务能力的官员。明代《国朝列卿纪》评述官员时亦用"精敏有吏榦"作为能力鉴定,凸显该词在官僚评价体系中的专业指向性。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相关释义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历史语词的系统性收录。

网络扩展解释

“吏榦”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现多写作“吏干”,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吏榦”指处理政务的才干,强调官员在行政管理、案件决断等方面的能力。其中:

二、文献用例

  1. 《左思别传》记载:“思为人无吏榦而有文才”,说明西晋文学家左思虽文采出众,但缺乏政务能力。
  2. 《隋书·郎茂传》记载郎茂“性明敏,剖决无滞”,被评价为“以吏干见称”,体现其出色的政务处理能力。

三、异体字说明

“榦”与“干”在表示“才干”时互为通假,如《世说新语注》《隋书》等文献中均存在两种写法混用的情况。

四、综合释义

该词特指古代官员应具备的实务能力,与文学才华形成对比,常见于对历史人物能力的评价语境中。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绊骥鄙耇逋悬朝光成允赤厄赤十字会初版踔厉奋发打枣竿恩典泛供付托甘荼高蹶好便似后变虎狼之国火拉拉检踪胶合可地延客奉困蹶琅瑘敛踪理茬儿峦头塓墀粘缠泥龟平安火愆负齐酒清君侧青璅清涨穷侈极欲琼思丘陇三小戏深弓身前设帐什长谁生松花色谈笑有鸿儒甜润颓迭土栗顽犇五庙五牲五司无私有意诬栽校簿謏闻械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