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赤芾。《禮記·玉藻》:“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 鄭玄 注:“此玄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異其名耳。韍之言亦蔽也……《周禮》:公、侯、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參見“ 赤芾 ”。
2.赤绂。《漢書·王莽傳上》:“賜公太夫人號曰 功顯君 ,食邑二千戶,黃金印赤韍。” 顔師古 注:“此韍,印之組也。”參見“ 赤紱 ”。
關于“赤韍”一詞,根據現有資料分析如下:
字形辨析
用戶提問的“赤韍”可能為“赤犮”或“赤芾”的誤寫。提到的是“赤犮”(),而“韍”與“芾”在古漢語中均指蔽膝類服飾,但字形不同。
若為“赤犮”
若為“赤韍/赤芾”
結論
因搜索結果僅涉及“赤犮”,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原詞。若指服飾,需修正為“赤芾/赤韍”;若指除蟲職能,則為“赤犮”。用戶可進一步核查文獻原文或提供更多上下文。
建議:查閱《周禮》《詩經》等典籍原文,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确認具體用字及釋義。
赤韍(chì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紅色的革帶或皮帶。它常用來形容古代将領或武士戰衣上的紅色腰帶。
赤韍的部首是赤(chì),由赤一部分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赤韍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将有仇則赤韍,有寵則青雲。”意思是說,在仇恨的時候系上紅色腰帶,表示準備戰鬥;而在受寵的時候系上青色腰帶,表示榮耀。
赤韍的繁體字為赤鞴。
在古代,赤韍的寫法略有不同。當時将“韍”寫作“革”,表示皮帶,而“赤”仍然是表示紅色的意思。
1. 将軍腰間佩挂着鮮紅的赤韍,顯得威猛非凡。
2. 在古代,赤韍常常被視為将領身份的象征。
1. 赤帶:紅色的腰帶。
2. 韍革:皮帶。
1. 赤帶:紅腰帶。
2. 赤繩:紅色的繩子。
青韍:藍色的腰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