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持的見解大緻相同。 明 唐順之 《與王芳湖中丞書》:“愚意方欲經營,而來教適及,此豈古謂所見略同者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儒将詩》:“腐儒所見略同乃爾!” 清 唐訓方 《裡語徵實》卷下:“ 劉備 見 孫權 ,求都督 荊州 , 周瑜 密諫以為不可。 劉備 聞之嘆曰:‘智謀之士所見略同, 孔明 諫孤莫行,亦見及此。’”
“所見略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ǒ jiàn lüè tóng,表示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見解、看法大緻相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所見略同”既可用于日常表達,也承載了曆史典故,生動體現了人類思維共鳴的現象。
《所見略同》是一個成語,表示盡管人們的眼光、觀點不盡相同,但在某個特定的問題上,彼此的看法或見解是相近或一緻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所見略同》的第一個字“所”,部首是“戶”,有8畫;第二個字“見”,部首是“見”,有7畫;第三個字“略”,部首是“田”,有12畫;第四個字“同”,部首是“口”,有5畫。
來源:
《所見略同》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漢廣》中,表達了人們對同一美景的看法雖然有差異,但總體上是趨向于相似的。
繁體:
《所見略同》(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所見略同》(古漢字寫法)
例句:
我們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雖然有所不同,但最終可以達成《所見略同》的共識,以實現共同的目标。
組詞:
共識、共同、見解、眼光
近義詞:
意見相同、觀點相近、看法一緻
反義詞:
截然不同、意見分歧、觀點迥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