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官。《礼记·曲礼上》:“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孔颖达 疏:“涖,临也;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汉书·杜钦传》:“不孝,则事君不忠,涖官不敬,战陈无勇,朋友不信。” 清 方苞 《两朝》:“臣伏念自我皇上御极以来,凡所以敬天勤民涖官修政,以推广先帝遗意。”
涖官(lì guā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员到任、就职,强调亲临职位履行公务的正式性与权威性。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及用法角度分层解析:
到职视事
指官员正式抵达任职地点并开始处理政务。《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到职;居官”,强调实际到任的行为。例如:
“新刺史涖官,首察吏治。”
(新任刺史到职后,首要考察吏治情况。)
统辖治理
引申为官员在其职位上行使管理职权。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涖”为“临也”,含“居高治下”之义,体现权力行使的主动性。
同“莅”,本义为到达、临近。《说文解字》注:“涖,临也。” 古籍中多用于庄重场合,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涖之以敬,不易由言。” 此处“涖”表“临视治理”。
指官职、职务。《说文解字》:“官,吏事君也。” 即服务于君主之职。
二字组合凸显亲临职位、履行官责的行为内涵。
《礼记·曲礼上》: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排列朝班、治理军队、到职执法,若无礼制则威严不立。)
此处“涖官”与“行法”并列,强调官员依法履职的庄重性。
《北史·李灵传》:
“帝曰:‘……卿欲涖官,朕即除授。’”
(皇帝说:“……你若愿就职,朕即刻任命。”)
体现“涖官”与官职授予的直接关联。
“涖”为“莅”的异体字,古籍中二者通用。现代汉语以“莅”为规范字形(见《通用规范汉字表》),故今多写作“莅官”,但释义不变。
权威参考来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 或“国学大师”http://www.guoxuedashi.com 在线查阅。)
“涖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官吏履职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涖官”是古代对官吏到任并行使职权的统称,包含到临、监督、管理等多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源资料。
棓击变颂辨正别籞博裕赤手空拳挫败的识电晕订户都国峨峨洋洋丰筋黼绣工作母机苟生归桡寒窑櫼栌涧毛兼综交援稽浸吉令令近故寄田基趾絶情抗厉垦草崆峒山叟怜才立国励精图治落汤鷄卖剑买琴茂绩媚奥摩踵徬徨平伙起膘锲刀讫録湫学栖霞七族趣话散溃杉月省烦从简深晓沈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讨逐推敬误解献纳臣贤台袭常缀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