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折的意思、改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折的解釋

舊時賦稅制度中以其他物品或銀兩替代原定應交物品的繳納辦法。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漕銀之改折,亦為一時兇荒之極,米價騰湧而入價,以俟豐年之補糴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六章二:“田賦改折則全收銀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折"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構詞法由動詞"改"與多義字"折"組合而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釋義框架,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

一、賦稅制度術語 指古代財政體系中實物稅與貨币稅的折算方式,常見于明清史料。如萬曆年間推行的"一條鞭法"改革中,将田賦、徭役等實物征發改為折納銀兩,這種賦稅形态轉變被稱作"改折"(來源:中華書局《中國賦稅史》)。《明史·食貨志》記載的"金花銀"制度,即是江南田糧改折白銀的典型案例。

二、現代經濟術語 在當代經濟領域特指合同條款的變更性折算,常見于國際貿易和建築工程領域。例如原材料采購協議中,因市場價格波動将原定貨物數量按新彙率折算為替代物資的行為(來源:商務印書館《經濟法律術語辭典》)。這類折算需遵循《民法典》第543條關于合同變更的規定。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曆史專業術語,其構詞特征符合古代漢語使動用法,"改"表變更行為,"折"取"折算"之意。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日常語境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和特定行業文本中。

網絡擴展解釋

“改折”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指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實物與銀錢折算繳納的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官府允許納稅人将原定繳納的實物(如糧食、布匹)按一定比例折算為銀兩或其他替代物繳納。這種制度常見于明代至清代,尤其在災荒、物價波動等特殊時期實施。

二、曆史應用

  1. 漕糧改折: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災荒年份将漕運糧食折算為銀兩繳納,緩解百姓運輸壓力。
  2. 田賦改折:吳晗《朱元璋傳》提到明初田賦由實物逐步向銀兩折算,反映了白銀貨币化趨勢。

三、實施原因

主要因應以下情況:

四、特殊說明

部分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改變主張”的成語,但權威史料均指向賦稅制度定義,成語用法未見典籍佐證,建議以曆史文獻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晻忽便桶慘肅昌輝倡佯沖秀楚邑當頭人大使者彫敝杜甫溪發莖法友摓策改良主義革風荷笠狠突煇赫諱老會試隳頽會狀胡掄虎旅建築十書急煩疾固京劇枯犷狼纛擸唆連銜鬣葵梨條媚麗沒張志難纏撚子拟則皮硝潑悍鋪床淺狹跷足抗首棋局邱山榮懼僧麈篩選識貨樹輪娑羅頽侵外力窩兒裡反相反數香馥香陰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