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賦稅制度中以其他物品或銀兩替代原定應交物品的繳納辦法。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漕銀之改折,亦為一時兇荒之極,米價騰湧而入價,以俟豐年之補糴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六章二:“田賦改折則全收銀子。”
“改折”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指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實物與銀錢折算繳納的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官府允許納稅人将原定繳納的實物(如糧食、布匹)按一定比例折算為銀兩或其他替代物繳納。這種制度常見于明代至清代,尤其在災荒、物價波動等特殊時期實施。
主要因應以下情況:
部分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改變主張”的成語,但權威史料均指向賦稅制度定義,成語用法未見典籍佐證,建議以曆史文獻釋義為準。
改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攴”和“犬”。按照常用字的筆畫順序來看,改折的筆畫順序是9畫。
改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既有官方規定的拼音,同時也存在方言化的發音。其官方拼音為gǎi zhé,方言化的讀音常見的有gōe chiap或gē jiap。
改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攳”,該繁體字中的兩個部首分别是“攴”和“十”。在古代漢字中,改折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中,改折的寫法類似于一個手臂和一個犬。
以下是改折在句子中的例句:
他決定改折這個錯誤,以避免後續的問題。
除了改折這個詞以外,還可以創建一些與改折有關的詞語。例如,可以組成“改革”、“改變”、“改善”等詞彙。
與改折近義的詞語包括“整改”、“變動”、“修正”等,這些詞語都與改變、修正相關。
與改折反義的詞語則是“保持”、“固守”、“不變”等,這些詞語表示不改變、保持原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