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患難。 漢 桓寬 《鹽鐵論·和親》:“是以古者蒐獮,振旅而數軍實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難。”
“戒難”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警惕困難和危險,提醒自己要小心謹慎,強調對潛在危機的預防意識。
構詞解析
古文出處
源自漢代桓寬的《鹽鐵論·和親》:“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難”,意為擔心民衆貪圖安逸而失去對患難的戒備。
使用場景
多用于警示性語境,強調未雨綢缪。例如: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文或書面表達。其近義詞包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等。
戒難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戒”和“難”。
“戒”是由“戈”和“戈”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5畫。它表示警惕、戒備。
“難”是由“難”構成的,是一個繁體字。它由“隹”和“厶”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畫。它表示困難、艱險。
“戒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戒備困難和艱險的事物。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它的繁體形式是“戒難”,現代漢字對其簡化為“戒難”。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戒難”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通過上述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戒難”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和相關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