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all the historical facts except those about one's own ancestors;forget one's ancestors and ancestral tradition]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大夫籍談沒有回答好周天子的提問而被周天子諷刺為“數典而忘其祖”。後比喻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或事物的本源
春秋 時 晉 大夫 籍談 出使 周 朝, 周景王 問 談 : 晉國 何以沒有貢物? 談 答以 晉國 從來沒有受到 周王 室器物的賞賜,所以無器物可獻。 周王 指出從 晉 的始祖 唐叔 開始,就不斷受到王室的賞賜,責備 籍談 身為 晉國 司典的後裔,竟不知道這些史實,說他是“數典而忘其祖”。事見《左傳·昭公十五年》。後用以比喻忘本。現也用以比喻對祖國曆史的無知。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三:“況 周 秦 兩家,實為 南宋 導其先路,數典忘祖,其謂之何?” 高燮 《索黃濱虹治印先寄以詩》:“籲嗟假學何其多,數典忘祖聖所呵。”
“數典忘祖”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深刻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通過曆史典故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提醒人們勿忘根本。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數典忘祖》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忘記先祖的教誨,不知感恩。它的拆分部首是“⺮”和“礻”,其中“⺮”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竹子,“礻”是另一個漢字部首,表示祭祀。
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一種禮儀活動,稱為“數典”。在祭祀先祖的時候,人們會翻閱家譜、祭文等典籍,以回憶和紀念自己的祖先。而《數典忘祖》則形容一個人忘記了祖先的教誨和根基,不懂得感恩。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數典忘祖”,字形上與簡體字相似,隻是使用了更多的繁體筆畫。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相對簡化,可能與現代的字形有所不同。
例如,使用繁體字的句子:“他竟然數典忘祖,對自己的父輩毫不敬重。”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數典忘祖”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自己的祖輩缺乏尊敬和感恩之情。這個成語具有警示和批評的意味。
一些與“數典忘祖”相關的組詞包括“奉祖宗之命”、“敬奉祖先”等,它們都與對祖先的尊敬和紀念有關。
與“數典忘祖”意思相近的成語是“惟祖之憂行,思凡出涕”和“忘恩負義”。前者表示思念祖先的功績而流淚,後者表示忘記了對别人的恩情。
相反的,與“數典忘祖”意思相反的成語是“孝敬尊前”,形容一個人能夠尊敬祖先,懷念先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