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飱牽”。熟食和牲口。一說為牢禮的一種。《周禮·天官·宰夫》:“賓賜之飧牽。”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飧,夕食也。《春秋傳》曰:“飧有陪鼎。”牽,牲牢可牽而行者。《春秋傳》曰:“餼牽竭矣。”’ 玄 謂飧,客始至所緻禮。”《周禮·秋官·掌客》:“上公五積,皆眡飧牽。” 鄭玄 注:“積皆視飧牽,謂所共如飧,而牽牲以往,不殺也。”一本作“飱牽”。
“飧牽”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與飲食、禮儀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飧牽”由“飧”(sūn)和“牽”組成:
禮儀範疇
據《周禮·天官·宰夫》記載,“賓賜之飧牽”,指古代接待賓客時贈送的禮物,包含熟食與活牲口,屬于“牢禮”(古代饋贈活牲的禮節)的一種。例如諸侯朝見天子時,會根據等級獲贈不同數量的飧牽。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學者提出,“飧牽”可能指旅途攜帶的幹糧或行軍糧草,但此說法缺乏直接古籍依據,更多是結合字義的推測。
該詞已罕見于現代漢語,主要用于研究先秦禮儀制度或古籍注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等古代注疏。
《飧牽》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思是受到美味佳肴的誘惑,使人垂涎欲滴。
《飧牽》的部首為食,它的總筆畫數為15。
《飧牽》這個詞來源于《紅樓夢》中的描述,原文是“賈琏自己索性罷了家中來了時,其母已伏來,襲人亦飒悄悄提了個小小兩個銅鏥兒賽了個吉他頂他,把個`飧牽`灌了半口,用湯灌過吃完了才躺下來。”
《飧牽》的繁體字為「飧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飧」的寫法為「頓」,「牽」的寫法為「牽」。
他看着那些誘人的美食,不禁感到《飧牽》,忍不住要嘗嘗。
飧宿、飧風、飧饪、牽連。
饞涎欲滴、垂涎三尺。
無動于衷、不感興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