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飧牽的意思、飧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飧牽的解釋

亦作“飱牽”。熟食和牲口。一說為牢禮的一種。《周禮·天官·宰夫》:“賓賜之飧牽。”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飧,夕食也。《春秋傳》曰:“飧有陪鼎。”牽,牲牢可牽而行者。《春秋傳》曰:“餼牽竭矣。”’ 玄 謂飧,客始至所緻禮。”《周禮·秋官·掌客》:“上公五積,皆眡飧牽。” 鄭玄 注:“積皆視飧牽,謂所共如飧,而牽牲以往,不殺也。”一本作“飱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飧牽(sūn qiā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典籍用例進行考釋:


一、單字釋義

  1. 飧(sūn)

    • 本義指晚餐,引申為熟食,特指用水泡飯。《說文解字》:"飧,餔也,從夕食。"(夕食即晚飯)
    • 在禮儀中亦指熟肉,如《周禮·天官·宰夫》鄭玄注:"飧,客始至所緻禮。"
  2. 牽(qiān)

    • 本義為牽引牲畜,後指代活的牲口。《說文解字》:"牽,引前也,從牛、冖、玄聲。"
    • 古代禮儀中特指未宰殺的活牲,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杜預注:"牽謂牛、羊、豕。"

二、複合詞"飧牽"的涵義

"飧牽"為古代諸侯交往中的禮儀性饋贈,包含兩類物品:

典籍例證:

《周禮·天官·宰夫》:"凡朝觐、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法,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飲食、賓賜之飧牽。" 鄭玄注:"飧,客始至所緻禮;牽,牲牢可牽而行者。"

《國語·周語中》:"膳宰緻饔,廪人獻饩,司馬陳刍,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則皆官正莅事,上卿監之。若王巡守,則君親監之。" 韋昭注:"生曰饩,禾米也;熟曰飧。"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飧牽"屬周代"饔飧之禮"的核心内容:


參考資料

  1.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 《國語集解》(徐元诰撰),中華書局2002年版。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 《中國古代禮俗辭典》(許嘉璐主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版。

(注: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或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飧牽”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與飲食、禮儀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飧牽”由“飧”(sūn)和“牽”組成:

二、文獻中的具體用法

  1. 禮儀範疇
    據《周禮·天官·宰夫》記載,“賓賜之飧牽”,指古代接待賓客時贈送的禮物,包含熟食與活牲口,屬于“牢禮”(古代饋贈活牲的禮節)的一種。例如諸侯朝見天子時,會根據等級獲贈不同數量的飧牽。

  2.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學者提出,“飧牽”可能指旅途攜帶的幹糧或行軍糧草,但此說法缺乏直接古籍依據,更多是結合字義的推測。

三、争議與補充

四、現代應用

該詞已罕見于現代漢語,主要用于研究先秦禮儀制度或古籍注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等古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邦家之光本字比如璧儀餔餟材分倉遽曹社之謀陳鯉庭饬紀刺繡磁罂道封典商獨弦匏琴肺金風物分劃高壓脊拱讓鈎爪鈎子骨革骨狀黑獄核練橫橫實實紅衲襖忽恍昏缪醬坊矯柔造作精括迥異罥索牢度領幹薪臨鏡林落擄奪盲左鳴咤衲帛恁的泥水匠盤程皮弁服貧嘴賤舌棄身囚殺袪裼任官山甫說稱庶氏私會脫繮之馬委細夏書洗垢匿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