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气的意思、兵气的详细解释
兵气的解释
(1).战争的气氛。《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谋事不成,妖详数见,兵气且至,奈何?”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诗:“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 潼关 以西兵气多,芦笳吹尘尘满 河 。” 清 曹寅 《十三夜南楼看月》诗:“直北再瞻兵气劲,龙沙早雪是今年。”
(2).士气。 唐 杜甫 《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鼇。” 仇兆鳌 注:“兵气二句,言军势之振。”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惟军餉紧要,餉足,则兵气坚,否则气馁兵溃,貽患甚大。”
词语分解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 气的解释 气 (氣) ì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人的精神状态:气
网络扩展解释
“兵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战争的气氛
指战争或军事冲突带来的紧张氛围,常通过古籍文献体现。例如:
-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记载:“谋事不成,妖详数见,兵气且至,奈何?”,此处描述战前的紧张预兆。
- 唐代王昌龄诗句:“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以“兵气”渲染边疆战事的紧迫感。
二、军队士气
特指士兵的战斗意志与精神状态,典型例证包括:
- 杜甫《新婚别》中“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强调人员构成对士气的影响。
- 清代溥伟提及“饷足,则兵气坚”,说明物资保障与士气的直接关联。
文学表现特点
该词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意象,既能营造肃杀氛围(如李东阳“潼关以西兵气多”),又能侧面反映战争态势(如杜甫“兵气回飞鸟”)。两个义项本质上都关联着军事活动的集体心理状态,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环境描写,后者聚焦主体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兵气这个词源自汉语,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其中,“兵”是指军人、军队,“气”则是形容词,表示一种氛围、风格或者气势。兵气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军队所散发出的气势和威力。
根据部首和笔画拆分,“兵”字的部首是“儿”,总共有7画;“气”字的部首是“气”,总共有4画。
关于兵气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在古代,兵士们都注重展示自己的战斗力和士气,通过展示兵器和表演军事技巧来展现他们的军事实力。因此,人们以兵气来形容军队所散发出的强大气势和威力。
兵气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仍然是由“兵”和“气”两个字组成。
古时候汉字中“兵”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不过在字体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而“气”则有一些变化,古代的“气”字形状更加方正,笔画更加直接。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兵气的用法:他身上散发出浓厚的兵气,给人一种不可逆挡的强大感。
兵气的组成词中,常见的有“兵器”、“兵营”、“兵戈”等。这些词汇都与军事相关,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与兵气意思相近的近义词有“战意”、“战斗力”等,这些词语用来描述军队的实力和战斗意志。
而兵气的反义词则可以是“疲态”、“衰弱”等,用来表达军队的衰落和失去战斗力。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