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等馬;良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唐 李绛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高才名價欲淩雲,上駟光華遠贈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上從容撫慰,并賜上駟與之乘。” 唐 韓愈 《入關詠馬》詩:“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
(2).喻傑出者。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許文忠 《圭塘樂府》, 元 詞中上駟也。”
“上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指代
“上驷”原指上等馬或良馬,古代常以“驷”(四匹馬拉的車)區分馬的等級。例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的田忌賽馬典故中,孫膑建議田忌用下等馬對敵方的上等馬,再用己方上等馬和中上等馬分别對戰對方中、下等馬,最終獲勝。
詞源背景
“驷”本義為四馬共駕一車(《戰國策·齊策》),後衍生出“上驷”“中驷”“下驷”的等級劃分,用于賽馬或軍事。
比喻傑出人才或優質物品
如清代黃丕烈評價宋刻本為“宋刻中上驷”,元代詞人許文忠的作品被稱為“元詞中上驷”。
文學中的象征
唐代韓愈在《入關詠馬》中以“歲老豈能充上驷”表達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借馬喻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詩詞解析。
《上驷》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禦馬上陣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軍事将領在戰場上的勇敢和英勇。
《上驷》的部首是馬,總共有12筆。
《上驷》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史記·韓信陶恢列傳》中的一句名言:“上驷就任”。繁體字為「上駟」。
在古代寫法中,驷的上面常常會加上一個“廠”字形,而驷的下面則加上一個“力”字形,來表示“上驷”的意思。
他在戰場上展現出了上驷的英勇表現。
上驷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上驷車、上驷戰、上驷去等。
與上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勇猛、奮勇、勇敢等。
與上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畏縮、膽怯、懦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