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criptive of sound of wind] 形容風聲或風吹動旗幟等的聲音
北風獵獵
古代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大荒北經》:“﹝ 叔歜國 ﹞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1).象聲詞。 南朝 宋 鮑照 《上浔陽還都道中》詩:“鱗鱗夕雲起,獵獵晚風遒。” 宋 梅堯臣 《泛舟城隅呈永叔》詩:“孤舟穿緑荷,獵獵新雨過。” 宋 王禹偁 《畬田詞》之三:“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二:“寒風獵獵,萬裡積雪。”
(2).形容物體隨風飄拂的樣子。 南唐 陳陶 《海昌望月》詩:“獵獵谷底蘭,搖搖波上鷗。” 宋 司馬光 《夏夜》詩:“小冠簪短髮,衣裙輕獵獵。” 宋 道潛 《臨平道中》詩:“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清 錢謙益 《登始信峰回望石筍矼》詩:“松枝懸度勢獵獵,略彴孤騫風傱傱。”
獵獵(liè liè)是漢語中模拟風聲的拟聲詞,後引申為形容旗幟等物體在風中飄動的聲音或姿态。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展開:
風聲的拟态
形容風吹過的呼嘯聲,常見于文學作品。
例證:
李白《塞下曲》其五:“邊風獵獵吹沙塵。”
(寒風獵獵,卷起沙塵漫天飛揚。)
旗幟飄動聲/貌
強調旗幟在風中展開、抖動的狀态與聲響。
例證:
劉禹錫《邊風行》:“獵獵旗旛過大荒。”
(戰旗獵獵作響,穿越遼闊荒野。)
古漢語中可形容動作或氣勢的迅疾。
例證:
鮑照《上浔陽還都道中》詩:“獵獵晚風遒。”
(晚風疾勁,呼嘯凜冽。)
權威參考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19頁。
線上查閱入口(需訂閱)
釋義:形容風聲或旗幟等被風吹動的聲音。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46頁。
補充說明:獵獵在古詩文中兼具聲态與動态描寫功能。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225頁。
引證多部典籍,強調其“風聲勁急”與“旗幟飛揚”的雙重意象。
語言演變注:
“獵”本義與獸類相關(《說文解字》:“獵,放獵逐禽也”),後因風聲與狩獵時箭矢破空之聲相似,衍生出“獵獵”這一拟聲形态,逐步擴展至對旗幟動态的文學化描摹,體現漢語詞彙的意象遷移特征。
“獵獵”是一個漢語拟聲詞,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拟聲詞,形容風聲
多用于描寫風吹動時的聲響,如北風、晚風等。
例句:
形容旗幟等物體隨風飄動的聲音或姿态
常見于描寫旗幟在風中飄揚的場景。
例句:
物體隨風飄拂的樣子
如衣物、植物等輕柔物體在風中擺動。
例句:
“獵獵”的核心意義與風聲、飄動聲相關,兼具聽覺與視覺的描寫功能。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指向,文學作品中多用于渲染環境氛圍。
柏油路背包客别縣慘劫纏迫床母踔絕初試鋒芒竄絕打鳳牢龍大齡定物東坡椅幡華俘廟格陵蘭貫約古茂過電影含冰茹檗漶化劍騎駕馭劫牢禁典禁攻寝兵金植九精龛壁科頭徒跣款意樂棚連二趕三兩極管柳青賣屠懵蔽門宗涅齒判斷蒲牢遷滅情神青銅海酋望屈駕區薮日月重光撒決叁天兩地商賜市場圖議衛從溫帶大陸性氣候穩如泰山兀兀騰騰烏壓壓湘羅謝公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