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生活在海邊的獸。據說它吼叫的聲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鐘上鑄上蒲牢的形象。《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鲸魚,鏗華鐘” 李善 注引 三國 吳 薛綜 曰:“海中有大魚曰鍄,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鲸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别名。 唐 皮日休 《寺鐘暝》詩:“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覩栖禽。” 清 趙翼 《西岩齋頭自鳴鐘分體得七古》:“可許我來叩舂容,蒲牢一聲震寥廓。”
蒲牢是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的第四子,具有獨特的文化象征意義和實際應用背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蒲牢是龍生九子之一,外形似盤曲的龍,但身形細短,躬背連體。據《潛确類書》記載,其特點是“平生好鳴”,尤其擅長發出宏亮吼聲。
蒲牢的形象被廣泛用于古代鐘鼎器物,既體現對音律的追求,也暗含“以弱克強”的智慧——通過鲸魚撞擊激發蒲牢的潛力。現代語境中,蒲牢還被引申為號召力強、威望高的象征。
部分文獻提到“蒲牢”作為成語表示“人生困苦”(如),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網絡衍生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蒲牢的傳說細節,可查閱《東都賦》《潛确類書》等古籍,或參考、5、10的完整内容。
蒲牢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pú láo。它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古時候用以囚禁犯人的一種牢獄。
蒲牢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筆畫數為13畫。
蒲牢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蒲牢是由竹篾編成的牢籠,用來關押罪犯。由于蒲牢内的環境惡劣,囚犯常常在裡面受盡折磨和煎熬。
在繁體字中,蒲牢的寫法為蒲牢。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蒲牢在古代常常寫作“蒲勞”,這是因為古代的部分字形有所變化。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蒲牢這個詞:
1. 囚犯被關押在蒲牢中,深受折磨。
2. 在古代,犯罪分子被判刑後常常送往蒲牢服刑。
蒲牢的組詞可以有:蒲牢之苦、蒲牢之痛。
蒲牢的近義詞可以是監獄、牢獄。
蒲牢的反義詞可以是自由、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