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計議;商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宋 蘇舜欽 《内園使連州刺史知代州劉公墓志》:“陪圖議於中,所報亦大,庸非其人哉!”
(2).圖謀,算計。《隋書·天文志下》:“又曰,沉陰,日月俱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星,皆有雲鄣之,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
(3).籌劃。《東觀漢記·馮勤傳》:“ 魏郡 太守 範橫 ,上疏薦 勤 為郎中,給事尚書,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
“圖議”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計議、商讨
指共同商議或讨論事務,常用于政治或外交場景。例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體現其作為中性詞的用法,強調對國家事務的謀劃。
圖謀、算計
帶有貶義色彩,指暗中謀劃或算計他人。如《隋書·天文志下》提到:“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此處暗含敵對雙方的權謀策略。
籌劃
側重于具體的規劃與安排,例如《東觀漢記·馮勤傳》中描述馮勤“圖議軍糧”,指對軍需物資的周密籌劃。
詞義辨析: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分析其細微差異。如需完整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史記》《隋書》等古籍原文。
《圖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通過圖畫來表達意見、進行讨論和議論。
《圖議》的部首是“言”(yán),具有聲音和語言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圖議》一詞起源于古代漢字的書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圖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圖議」的書寫方式稍有不同。「圖」字的上方是一個雲狀的象形圖案,表示圖畫的意思。而「議」字的左邊是一個口字旁,表示言論和讨論的意思。
1. 他們通過簡明的圖議方式,将複雜的問題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2. 這本書是一部關于企業管理的圖議,非常適合經理們閱讀。
3. 在會議上,大家圍繞着圖議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組詞:圖書(tú shū,書籍的意思)、圖像(tú xiàng,圖示的意思)、圖示(tú shì,用圖畫示意的意思)
近義詞:圖畫、圖表、圖解
反義詞:文字、言論、文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