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ndhearted;be good and honest] 純真溫厚,沒有惡意
心地善良
善良的人們
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懷惡意的人。《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 孔穎達 疏:“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唐 韓愈 《争臣論》:“ 晉 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 宋 曾鞏 《齊州雜詩序》:“餘之疲駑,來為是州,除其姦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原來這稍公,名叫做 張稍 ,不是個善良之輩。”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一個來自 匈奴 底層的既聰明又善良的人。”
“善良”是一個融合道德、情感與行為的複合概念,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層面:
1. 本質屬性 由“善”與“良”二字構成的雙重肯定——"善"指向道德判斷中的正向價值(如《孟子》所言"可欲之謂善"),"良"則強調品質的純粹性與穩定性。二者疊加形成對人性光輝的終極褒揚,常與仁愛、慈悲、正直等美德關聯。
2. 行為表現 • 共情能力:能感知他人痛苦并産生情感共鳴(如看到流浪動物産生救助沖動) • 利他實踐:主動付出而不求回報(匿名捐贈、義務幫扶弱勢群體) • 底線堅守:在利益誘惑前保持道德準則(拒絕為私利傷害他人)
3. 認知維度 不同于無原則的妥協,真正的善良包含智慧判斷。孔子強調"以直報怨"而非"以德報怨",說明善良需區分對象與情境。例如醫生對絕症患者選擇善意隱瞞還是坦誠相告,需結合具體情境權衡。
4. 社會價值 社會學研究顯示,善良行為能激活大腦獎賞回路,提升個體幸福感;宏觀層面,哈佛大學《正義》課程指出,社會信任度每提升10%,經濟效率可提高0.8個百分點,印證了善良的群體價值。
東西方哲思對照 • 東方:王陽明提出"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恻隱之心",将善良視為心性本體 • 西方: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論證,同情心是市場社會的黏合劑
當代神經科學發現,持續善舉會使前額葉皮層産生可塑性變化,證明"善良是一種可訓練的技能"。這為道德教育提供了生理學依據,說明善良不僅是天性,更是可通過實踐強化的選擇。
善良是一個用于描述人性和行為的詞語,它表示一個人心地純正,善于為他人着想并樂于幫助他人的品質。善良的人往往關心他人的需要,展現出友好、寬容和慷慨的特質。
"善良"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
"善良"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由"善"和"良"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成。在繁體字中,"善"和"良"的寫法分别是 "善"和"良"。
在古代,"善良"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漢字中,"善"的寫法是 "單",而"良"的寫法是 "良"。這些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而出現的。
以下是使用"善良"這個詞的例句:
與"善良"相關的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