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猛火炎炽貌。《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郑玄 笺:“其威势如猛火之炎炽。”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水以流而顺,火以明而盛……烈烈汤汤,曰阴曰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风北来,礮火及茅苇,野燎焰天,乘势薄敌营,兵火俱烈烈。”
(2).鲜明灿烂貌。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篇》:“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 唐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诗:“长庚烈烈独遥天,盛世应知降謫仙。”《诗刊》1978年第3期:“成败百年战友情,丰碑酣笔丽于金。夜深无月非寂寞,烈烈繁星俱是君。”
(3).引申为显豁,显著。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论韩公文》:“属文意语天出,业 孔子 、 孟軻 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 唐 之章。”
(4).功业、德行显赫貌。《汉书·韦贤传》:“明明天子,俊德烈烈。”《晋书·祖逖传赞》:“ 祖生 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明 方孝孺 《春秋诸君子赞·公子友》:“烈烈 季子 ,不忝皇祖。”
(5).威武貌。《诗·小雅·黍苗》:“烈烈征师, 召伯 成之。” 郑玄 笺:“烈烈,威武貌。” 唐 柳宗元 《鼓吹铙歌·高昌》:“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 康熙 丁丑﹞闰三月十三日,奏凯而旋,万骑駸駸,六师烈烈。”
(6).刚正貌;坚贞貌。 三国 蜀 诸葛亮 《心书·将器》:“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惜人飢寒,此万人之将。”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烈烈 王生 ,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朱静庵》:“﹝其﹞《咏虞姬》云:‘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 汉 郊。’词气烈烈。”
(7).高峻貌。《诗·小雅·蓼莪》:“ 南山 烈烈,飘风发发。” 毛 传:“烈烈然,至难也。” 胡承珙 后笺:“烈烈为山之高峻险阻之状,故《传》以为至难。”
(8).引申为雄伟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容胡狗?”
(9).忧伤貌。《诗·小雅·采薇》:“忧心烈烈,载飢载渴。” 郑玄 笺:“烈烈,忧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10).寒冷貌。《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郑玄 笺:“烈烈,犹栗烈也。”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11).象声词。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皮日休 《霍山赋》:“有泉烈烈,其来如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妾》:“言已,大笑,烈烈如鴞鸣。”
“烈烈”是一个汉语叠词形容词,具有多重含义,主要用以形容鲜明、强烈或壮盛的状态。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详细释义如下:
指火焰燃烧旺盛、光焰冲天的状态。
古籍例证:
《诗经·商颂·长发》:“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译:如烈火般炽盛,无人敢阻挡我。)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5卷第123页。
多用于称颂人的英勇气概或刚正品格。
古籍例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987页。
表声音高亢、气势磅礴,如风声、战鼓声等。
古籍例证:
《抱朴子·外篇·广譬》:“雷声烈烈而雨不降。”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2386页。
用于描绘山峰陡峭、巍峨耸立之貌。
古籍例证:
《文选·左思〈蜀都赋〉》:“尔乃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其险则……壁立烈烈。”
来源:《汉语叠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01页。
现代语境中,“烈烈”常用于书面语,强调声势浩大或情感激烈,如: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826页。
综合权威参考:
“烈烈”是一个汉语叠词,读音为liè liè,其含义丰富且多用于文学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形容火势凶猛、炽热燃烧的状态。
描绘事物光彩夺目、鲜明耀眼。
形容人刚强正直、坚守气节。
用于赞颂功绩显著或气势恢宏。
提示:以上释义主要参考古代文献及权威词典,部分生僻义项(如“寒冷”“忧伤”)多出现于古文,现代使用较少。如需更完整考据,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饱识罢去笨嘴拙腮蔽橹残篇叉道剗锄场规成法晨间翠舘胆破心惊地阁鼎鼎有名底剭地支断明兑付反帝燔煨赶人不要赶上羹胾锢桎结盟洁泽鲸鼓憬憬禁脔婿扃室计深虑远蠲疑开涤狂謼匡建匡时龙爪书楼护智论孟马齿徒长埋殓蛮男灭覆明眼汉弥永鸟瞰庞眉白发强记博闻穷敛濡头三层大,二层小骚杀熟识殊议梯山架壑通明天彤辇土洋结合万户侯闲絜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