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惹事生非的意思、惹事生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惹事生非的解釋

猶言惹是生非。《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説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卧龍生 《飛燕驚龍》十六:“怎麼, 玉箫仙子 那女魔頭又來惹事生非了?”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惹事生非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惹事生非”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主動招惹是非,制造麻煩或争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拆解與整體釋義

  1. 惹:

    本義為“招引”,引申為主動引起(不好的事情)。

  2. 事:

    指糾紛、麻煩。

  3. 生:

    意為制造、引發。

  4. 非:

    指錯誤、争端或沖突。

    整體釋義:

    故意挑起事端,制造不必要的麻煩或糾紛,常含貶義,形容人行為魯莽、不安分。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惹事生非:引起麻煩或争端。

    例句:這孩子總愛惹事生非,讓家長很頭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

    惹事生非:主動挑起事端,制造麻煩。

    近義詞:無事生非、招災惹禍。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三、用法與語境


四、近義詞辨析

成語 核心差異
惹事生非 主動招惹,強調“挑起”行為
無事生非 無中生有,側重“捏造是非”
興風作浪 制造更大風波,多用于群體事件

五、文化背景與使用建議

該成語源自明清白話小說(如《水浒傳》),反映傳統社會對“安分守己”的價值觀。現代使用中需注意: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3.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補充古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惹事生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詳細解釋

  1. 詞源與結構
    該成語由“惹事”和“生非”兩部分組成:

    • 惹事:主動招惹麻煩;
    • 生非:引發争端或事端。
      聯合後強調因不當言行引發沖突,含貶義。
  2. 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喻世明言》):“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3. 用法與辨析

    • 語法:聯合式結構,作謂語、定語或賓語。
    • 近義詞:惹是生非、無事生非、為非作歹。
    • 反義詞:息事甯人、安分守己。
    • 誤用争議:部分文獻(如)指出傳統正确寫法應為“惹是生非”,因“是”與“非”更突顯事理對錯,而“惹事生非”可能是誤傳,但兩者在當代均有使用。
  4. 文化背景
    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守規矩、避争端”的推崇,常用于勸誡人謹言慎行,避免無謂的沖突。

使用示例

該成語既可用于描述具體行為(如打架鬥毆),也可比喻抽象的矛盾激化(如言論引發争議)。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惹是生非”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白坿避次痹厥敝屣常正朝奏池北偶談吃官司赤雀吃烏飯痾黑屎傳法的準店家丁父憂敦說惰輪瘋人院風檐刻燭焚林而狩歌讴棺郭官氣官禦谷碌碌毫發不爽蚧搔金明門擊水卷葉蛾踽踽獨行籧筁開募連波厲世摩鈍流汗浃背龍芽草迷樂洞靡披錢範遷滿塹淵跷蹊洽孰奇功乞命清巧窮拉拉七夕紅悛懼颯颯篩汰盛編收禽聳善托囑溫淡相愛笑海孝家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