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狐狸之性。《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成玄英 疏:“執守情志,唯貪飽食,此之形質,德比狐狸,下品之狗。” 陸德明 釋文:“‘是狸德也’謂貪如狐狸也。”一說,狸德指貓捕鼠飽而止的本性。 郭慶藩 集釋引 清 俞樾 曰:“《廣雅·釋獸》:狸、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狸德也。” 明 車任遠 《蕉鹿夢》第五折:“自古道,赤腳的趕鹿,着靴的喫肉。你也隻是個釣魚的麼,你羊裘漫自誇魚樂,狸德從知有獸心。隻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漁翁去拏得鹿。”
貍德:指貓的習性,謂其貪飽。《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諸子平議·莊子三》:“按《廣雅·釋獸》:‘貍,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狸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複合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徐無鬼》篇。該詞由"狸"(指狸貓)與"德"(品性)構成,特指狸貓捕獵時展現的專注特性,後被引申為對人性特征的拟物化批評。具體釋義包含三個層面:
本義溯源
《莊子》記載:"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這裡以狸貓捕鼠後即止的習性,比喻人滿足于基本生存需求而不求進取的狀态。《經典釋文》引晉代司馬彪注:"謂貪如狐狸也"(《莊子集釋》),揭示其隱含的貪婪屬性。
哲學引申
宋代理學家林希逸在《南華真經口義》中闡釋:"執飽而止,言但能搏取一飽,無複餘能,此狸之德也",強調該詞在道家思想中特指局限性的生存智慧,與"至人無己"的境界形成對照。
現代語義流變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貪饞",當代使用中多借指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行為。例如在文化批評領域,常用以形容藝術創作中急功近利的表現形态。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以物喻德"的造詞傳統,其價值判斷隨語境産生正反雙向解讀,在《莊子》原典中屬中性描述,而後世逐漸強化負面評價色彩。
“狸德”是一個源自《莊子·徐無鬼》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因不同注解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理解:
基本詞義與出處
原句為“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指低等犬類吃飽即滿足的特性。傳統注解存在兩種解釋: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人虛僞、狡猾的品性,含貶義。但這一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傳統文獻中未明确涉及。
哲學與文學意涵
莊子通過“狸德”探讨物性差異,借動物習性隱喻人性或行為特質,需結合道家思想中“自然”與“欲望”的關系進一步解讀。
該詞本義存在注解分歧,可指貪婪或知足,現代引申義則側重負面人格特質。建議結合《莊子》原文及注釋(如成玄英、俞樾等)深入分析。
礙難百合寶帶包房抱玉握珠賓客如雲鼻翼長統朝天一柱香宸州吃不清縒綜等無間緣東垂反眼不識發止氛埃狗彘不食其餘關聚合摎紅曲彙征瞷聽盡付東流集取涓豪橘皮良俦令丙陵轣臨海力有未逮立柱龍标奪歸龍筦耄孺眇芒敉谧囊衣绮裡寝繁繞膝柔白如左右手三角關系賞延攝固申恨神狐十二肖天下大亂頭焦額爛輐斷逶麗嵬目鴻耳偉特未兆無可非議烏蘇裡江先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