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狐狸之性。《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成玄英 疏:“執守情志,唯貪飽食,此之形質,德比狐狸,下品之狗。” 陸德明 釋文:“‘是狸德也’謂貪如狐狸也。”一說,狸德指貓捕鼠飽而止的本性。 郭慶藩 集釋引 清 俞樾 曰:“《廣雅·釋獸》:狸、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狸德也。” 明 車任遠 《蕉鹿夢》第五折:“自古道,赤腳的趕鹿,着靴的喫肉。你也隻是個釣魚的麼,你羊裘漫自誇魚樂,狸德從知有獸心。隻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漁翁去拏得鹿。”
貍德:指貓的習性,謂其貪飽。《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諸子平議·莊子三》:“按《廣雅·釋獸》:‘貍,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狸德”是一個源自《莊子·徐無鬼》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因不同注解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理解:
基本詞義與出處
原句為“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指低等犬類吃飽即滿足的特性。傳統注解存在兩種解釋: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人虛僞、狡猾的品性,含貶義。但這一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傳統文獻中未明确涉及。
哲學與文學意涵
莊子通過“狸德”探讨物性差異,借動物習性隱喻人性或行為特質,需結合道家思想中“自然”與“欲望”的關系進一步解讀。
該詞本義存在注解分歧,可指貪婪或知足,現代引申義則側重負面人格特質。建議結合《莊子》原文及注釋(如成玄英、俞樾等)深入分析。
狸德(lí dé)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指一種哺乳動物,也稱為獾(huān),屬于狸科,生活在亞洲和歐洲的森林和山區。
2. 指人的品性或為人處世的道德行為。
狸德的部首是犬(quǎn),表示與狗相關,共有7個筆畫。
狸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爾雅·釋農篇》中,形容人的道德品質。
《康熙字典》中記載的繁體字是「犁德」,「犁」即是狸的意思,「德」與現代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書寫規範與現代有所不同,「狸德」在古代寫法中的一種表示為「犭釀」,其中「犭」為犬的古字形,表示與狗有關;「釀」則是表示美好品質的意思。
1. 小區裡有一隻狸德,常常在垃圾桶旁邊覓食。
2. 他的狸德讓他成為了大家的榜樣。
狸皮、狸貓、狸友、狸子、狸貂
善行、美德、品質、道德
惡行、惡德、惡習、品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