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狐狸之性。《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成玄英 疏:“执守情志,唯贪饱食,此之形质,德比狐狸,下品之狗。” 陆德明 释文:“‘是狸德也’谓贪如狐狸也。”一说,狸德指猫捕鼠饱而止的本性。 郭庆藩 集释引 清 俞樾 曰:“《广雅·释兽》:狸、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狸德也。”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自古道,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喫肉。你也只是个钓鱼的么,你羊裘漫自夸鱼乐,狸德从知有兽心。只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渔翁去拏得鹿。”
貍德:指猫的习性,谓其贪饱。《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三》:“按《广雅·释兽》:‘貍,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狸德”是一个源自《庄子·徐无鬼》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因不同注解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语境理解:
基本词义与出处
原句为“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指低等犬类吃饱即满足的特性。传统注解存在两种解释: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形容人虚伪、狡猾的品性,含贬义。但这一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传统文献中未明确涉及。
哲学与文学意涵
庄子通过“狸德”探讨物性差异,借动物习性隐喻人性或行为特质,需结合道家思想中“自然”与“欲望”的关系进一步解读。
该词本义存在注解分歧,可指贪婪或知足,现代引申义则侧重负面人格特质。建议结合《庄子》原文及注释(如成玄英、俞樾等)深入分析。
狸德(lí dé)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两个意思:
1. 指一种哺乳动物,也称为獾(huān),属于狸科,生活在亚洲和欧洲的森林和山区。
2. 指人的品性或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
狸德的部首是犬(quǎn),表示与狗相关,共有7个笔画。
狸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尔雅·释农篇》中,形容人的道德品质。
《康熙字典》中记载的繁体字是「犁德」,「犁」即是狸的意思,「德」与现代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书写规范与现代有所不同,「狸德」在古代写法中的一种表示为「犭釀」,其中「犭」为犬的古字形,表示与狗有关;「釀」则是表示美好品质的意思。
1. 小区里有一只狸德,常常在垃圾桶旁边觅食。
2. 他的狸德让他成为了大家的榜样。
狸皮、狸猫、狸友、狸子、狸貂
善行、美德、品质、道德
恶行、恶德、恶习、品行
参奏擦拭抄敚澄漠逞嘴持家吹吹打打出搜粗语大罗斗辞都居碓梢盹困多可法见反倒粉墙浮瓜沉李附塞骨科海筹后机滑泽坚持不渝金毕逋经塔劲阴极性开黑店窥究冷土荒堆列藩埒略凌等民仇溟岛谬种流传槃木朽株骈斩皮鞘裒割樵苏失爨琼镜扰驯遶指柔濡愞刹车韶华如驶蜃卫烁亮肆应秃鹙无愧辞响卜香胰子享右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