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狐狸之性。《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成玄英 疏:“执守情志,唯贪饱食,此之形质,德比狐狸,下品之狗。” 陆德明 释文:“‘是狸德也’谓贪如狐狸也。”一说,狸德指猫捕鼠饱而止的本性。 郭庆藩 集释引 清 俞樾 曰:“《广雅·释兽》:狸、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狸德也。”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自古道,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喫肉。你也只是个钓鱼的么,你羊裘漫自夸鱼乐,狸德从知有兽心。只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渔翁去拏得鹿。”
貍德:指猫的习性,谓其贪饱。《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三》:“按《广雅·释兽》:‘貍,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狸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复合词,最早可追溯至《庄子·徐无鬼》篇。该词由"狸"(指狸猫)与"德"(品性)构成,特指狸猫捕猎时展现的专注特性,后被引申为对人性特征的拟物化批评。具体释义包含三个层面:
本义溯源
《庄子》记载:"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这里以狸猫捕鼠后即止的习性,比喻人满足于基本生存需求而不求进取的状态。《经典释文》引晋代司马彪注:"谓贪如狐狸也"(《庄子集释》),揭示其隐含的贪婪属性。
哲学引申
宋代理学家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中阐释:"执饱而止,言但能搏取一饱,无复余能,此狸之德也",强调该词在道家思想中特指局限性的生存智慧,与"至人无己"的境界形成对照。
现代语义流变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贪馋",当代使用中多借指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行为。例如在文化批评领域,常用以形容艺术创作中急功近利的表现形态。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以物喻德"的造词传统,其价值判断随语境产生正反双向解读,在《庄子》原典中属中性描述,而后世逐渐强化负面评价色彩。
“狸德”是一个源自《庄子·徐无鬼》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因不同注解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语境理解:
基本词义与出处
原句为“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指低等犬类吃饱即满足的特性。传统注解存在两种解释: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形容人虚伪、狡猾的品性,含贬义。但这一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传统文献中未明确涉及。
哲学与文学意涵
庄子通过“狸德”探讨物性差异,借动物习性隐喻人性或行为特质,需结合道家思想中“自然”与“欲望”的关系进一步解读。
该词本义存在注解分歧,可指贪婪或知足,现代引申义则侧重负面人格特质。建议结合《庄子》原文及注释(如成玄英、俞樾等)深入分析。
爱亲做亲阿兰·德隆暴雨鞭缚薄曲草棉处处村场诞伐大小夏侯调食地位藩臣范进风轻云浄负勇高襟咯嗒规财归橐鬼星石室含类号码机好些花生油鹄苍胡大静谧觐会禁阙款步坤马滥士离害六钱柳烟陆程马家大练茗汁炮笼騝騝钦能穷乏邛郲坂秋迁曲局人来疯儒装山鹊盛服释位收口条绪頽垫望礼谓何祥祲孝绢校石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