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膋芗的意思、膋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膋芗的解釋

油脂與香草。古代祀神時焚之以散發馨香。 南朝 齊 謝朓 《賽敬亭山廟喜雨》詩:“夕悵懷椒糈,蠲景潔膋薌。” 唐 包佶 《祀風師樂章·亞獻終獻》:“膋薌備,玉帛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膋芗”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合成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文化語境三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膋(liáo):《說文解字》釋為“腸間脂也”,指動物腸壁的脂肪,後泛指脂膏。該字多見于祭祀場景,如《詩經·小雅·信南山》載“執其鸾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描述祭祀時取脂膏的行為。
  2. 芗(xiāng):本義為谷類香氣,後引申為芳香祭品。《禮記·祭義》中“燔燎膻芗”即指焚燒香草與脂膏以達神明。

二、合成詞義 “膋芗”連用特指古代祭祀中焚燒的脂膏與香草混合物,象征祭品馨香潔淨。如《周禮·天官·庖人》記載“凡祭祀,共其膋芗”,強調其在禮儀中的專用性。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古代“以馨香敬神”的禮制觀念。《禮記·郊特牲》稱“至敬不飨味,而貴氣臭也”,認為焚燒膋芗的香氣比食物更能溝通神明,反映先秦“氣味通天”的宗教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膋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需拆解為“膋”和“芗”分别解釋:

  1. 膋(liáo)
    指動物脂肪或油脂,常見于古代祭祀語境。如《詩經·小雅》中“或燔或炙,嘉殽脾臄”的注解提到“膋”為腸間脂肪。

  2. 芗(xiāng)
    原指五谷香氣,後引申為祭祀用香草或香酒。如《禮記·曲禮》中“黍曰芗合”指黍米的香氣。

組合含義
“膋芗”可能指古代祭祀時用脂肪與香草混合焚燒産生的香氣,或代指祭品本身。因未搜索到直接文獻用例,此解釋基于單字古義推測。若涉及具體典籍,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建議: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可提供原文以便精準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滮灑冰流子潮搐傳棒次對官寸田逮訊丹黝倒算惡惡飯齊返舍豐嫮奉如神明贲海富家大室宓子高論高梯告終養隳靡胡角婚介昏賴轎廳極步靜晦玑璇寇抄煉貧撂過手盧都祿入眊弱廟論迷你裙陌上歌納缽農具抛棄炮暑跄跪乾化青袍禦史棄遣齊頭日月參辰神位試官雙柱阗骈圖卷偎憐文化書社五任誤身黠巧謝監謝媒錢夕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