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逍遙巾的意思、逍遙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逍遙巾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頭巾名。《三國演義》第三七回:“﹝ 玄德 ﹞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帶逍遙巾,身穿皂布袍。” 清 張岱 《快園道古·小慧·确對》:“ 江西 有提學對雲:‘風擺棕櫚,千手佛搖折疊扇。’……對雲:‘霜凋荷葉,獨腳鬼戴逍遙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逍遙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頭巾,具有曆史與文化的雙重意義,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起源與形制
    逍遙巾發源于宋代,最初是庶民佩戴的“花頂頭巾”,後逐漸被士人及女性接受。其典型特征為兩片長巾垂于後背,材質多為紡織品,形似荷葉,故又稱“荷葉巾”。道教文化中,逍遙巾用大方巾包裹發髻,留兩角虛垂,象征逍遙自在的修行狀态。

  2. 功能與演變
    宋代初期,逍遙巾是區分士人與平民的身份标志,後因佩戴舒適、飄逸,逐漸成為流行頭飾。明代文獻《快園道古》提到其與文人雅士的關聯,清代小說《三國演義》中亦有“頭帶逍遙巾”的人物描寫,可見其跨越朝代的文化延續性。

  3. 道教文化内涵
    全真派道士常戴此巾,尤其在未完全束發或夏季時使用,體現“仙風道骨”的意象。道教認為其形制暗含“道法自然”思想,與“一字巾”等共同構成宗教服飾體系。

擴展參考: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演變或文學典故,可查閱《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或宋代詩詞中對逍遙巾的描寫(如鄭俠、黃裳等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逍遙巾

《逍遙巾》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包括“逍”、“遙”和“巾”。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逍”字的部首是辵,拼音為“xiāo”,總共有10個筆畫。

“遙”字的部首是辶,拼音為“yáo”,總共有17個筆畫。

“巾”字的部首是巾,拼音為“jīn”,總共有3個筆畫。

來源

《逍遙巾》一詞來源于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逍遙巾”被引用來強調舒適自在的境地。

繁體

《逍遙巾》的繁體字為《逍遙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寫作《逍遙巾》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相似,隻是筆劃的書寫風格有所差異。

例句

1. 他帶着一塊逍遙巾,漫步在田間,享受着大自然的甯靜。

2. 她用逍遙巾遮住面部,隱藏了自己的身份。

組詞

與《逍遙巾》相關的組詞有:

1. 逍遙自在:指人生活舒適自在,沒有束縛。

2. 巾帼:指女性,也指才學出衆、有作為的女子。

近義詞

與《逍遙巾》近義的詞彙有:

1. 舒適巾:表示舒適自在的狀态。

2. 隨和巾:指適應力強、容易相處的性格。

反義詞

與《逍遙巾》相反義的詞彙有:

1. 緊繃巾:表示緊張、困擾的狀态。

2. 壓抑巾:指受到抑制、束縛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