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餔祿的意思、餔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餔祿的解釋

享受俸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餔祿(bū l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俸祿維持生計,常見于典籍中對官員或士人生活來源的描述。以下從字義、用法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餔(bū)

    • 本義指申時(下午3-5點)進食,引申為“食”“受食”。
    • 《說文解字》釋:“餔,日加申時食也。”後通“哺”,表供養之意。
    • 典籍用例:

      《莊子·漁父》:“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于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學,以至于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其中“餔”暗含受食于祿之意(詳見王先謙《莊子集解》)。

  2. 祿(lù)

    • 指古代官吏的薪俸,如《周禮·天官·大宰》載:“以八則治都鄙……四曰祿位,以馭其士。”

二、複合詞“餔祿”的涵義

典籍用例:

  1. 《荀子·堯問》:

    “餔祿天下者之綱紀也。”

    指君主以俸祿維系天下秩序,體現“祿”作為治理工具的功能(詳見王先謙《荀子集解》)。

  2. 《漢書·貨殖傳》:

    “餔祿無為,而萬物自化。”

    描述官員依俸祿行事,不妄為而達自然治理之境(詳見顔師古注《漢書》)。


三、語義關聯與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餔祿”詞條釋為“食祿,受俸祿”,引《荀子》《漢書》為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明确“餔”通“哺”,釋義側重“以祿為生”的生存狀态。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詳析“餔”的時令飲食本義及引申脈絡。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餔祿”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分析:

  1. 字義分解:

    • 餔(bū):本義指“申時食”(下午的加餐),引申為“進食”,如《說文解字》注“餔,申時食也”。也通“哺”,如“餔子”即哺育幼兒。
    • 祿(lù):指古代官員的俸祿、福氣,如《周禮》中“祿位”指官職與俸祿。
  2. 組合含義:

    • 字面可理解為“以俸祿為食”,即依靠官俸生活,類似“食祿”。例如官員仰賴俸祿維持生計的狀态。
    • 若“餔”通“哺”,則可能引申為“養育之福”,暗含福澤綿長之意。
  3. 使用注意:

    • 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可能是生僻用法或特定文獻中的表述,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 不排除存在通假、異體字或傳抄誤差的可能(如“餔”或為“補”“餢”等字的變體)。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準解讀;若無上下文,則需謹慎使用此詞,優先考慮常見近義詞(如“俸祿”“食祿”)。

别人正在浏覽...

白貨白鹭轉花謗诋禀資殘賊倡讴俦列促景大幕雕薄東作西成都候鬥粟尺布杜門塞窦二蝕乏累飛沙走礫風馳雨驟芬蘭人貢道攻駒鬼丹和謹鴻襟鴻渥齁聲皇皇汲汲腳頭妻嘉庸結穴究研棱大遼緩領道骊山曆學鸾雙碌碌庸才沒查利滂潤裒輯锲梓婘婘泉穴軀材柔節騷虐沈惡神狸四明狂監泰壹條菅鐵餅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同舍生駝鈎圍獵武柄五出香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