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蓍草的意思、蓍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蓍草的解釋

[yarrow] 别名“一枝蒿”、“鋸草”。為菊科植物蓍( Achillea alpina L. )的全草。分布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甯夏、内蒙古、江西等地。苦、辛、微溫,有小毒。活血,祛風,定痛,解毒

詳細解釋

(1).即蓍。古代用以占卜的草。 唐 劉長卿 《歲日見新曆因寄都官裴郎中》詩:“愁占蓍草終難決,病對椒花倍自憐。” 明 唐寅 《醉扶歸·冬景》詞:“嬾安排錦帳飲羊羔,隻思量玉手拈蓍草。”《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 安老爺 ﹞親自上書架子上把《周易》蓍草拏下來,桌子擦得乾淨,佈起位來,必誠必敬,揲了回蓍草蔔,蔔公子究竟名列第幾。”

(2).借指占卜。 汪東 《正明夷“法國革命史論”》:“風潮撼蕩之時,出之以雲雨反覆之手, 布奔氏 之亡,不待朝日,不俟蓍草而後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蓍草(shī c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詞,特指菊科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Achillea millefolium),其核心釋義與文化功能如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字形結構:形聲字,從艸(草字頭),耆聲(“耆”表音兼表義,含“長者”之意),體現其草本屬性與古老用途。
  2. 植物學定義:莖直立,葉互生呈羽狀深裂,花為白色或淡紅色頭狀花序,全草可入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165頁。

二、文化象征與曆史功能

  1. 占卜工具:

    古代用蓍草莖稈進行《易經》筮占,因莖稈挺直、節數分明,便于分策演卦。《周易·系辭上》載:“蓍之德,圓而神”,其50根莖稈通過特定排列組合推演卦象,成為“蔔筮”的代稱。

    來源:《周易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七。

  2. 祥瑞象征:

    傳說蓍草百年生百莖,與神龜并稱“靈物”。《史記·龜策列傳》記:“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賦予其神秘色彩。

三、藥用價值與傳統認知

  1. 本草記載:

    《本草綱目·草部》稱其“味甘微苦,性平”,主治風濕疼痛、蛇蟲咬傷,外用止血消炎。李時珍引《神農本草經》注:“蓍葉治痞疾”。

    來源:《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卷十五。

  2. 民俗應用:

    民間稱“蚰蜒草”,因其揮發油可驅蟲,亦作端午辟邪藥草懸挂門戶。

四、植物特性與分布

  1. 生長習性:耐寒耐旱,常見于山坡、河岸及荒地,花期6-8月,果期9-10月《中國植物志》第76(1)卷,科學出版社,第16頁。
  2. 别稱考據:

    地方别名“鋸齒草”“羽衣草”,均源自其葉片形态特征。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注:以上鍊接為示例性權威平台,具體蓍草條目需在站内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蓍草是一種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藥用價值的植物,其詞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蓍草(學名:Achillea millefolium L.)是菊科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一支蒿”“鋸齒草”“蜈蚣草”等。其莖直立,高約40-100厘米,葉片呈羽狀深裂,形似蜈蚣或鋸齒,夏秋開白色或淡紫色小花,果期9-10月。

二、藥用價值

  1. 功能主治:具有解毒利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洩瀉痢疾、風濕痛、蛇蟲咬傷等症。
  2. 性味與毒性:味苦、酸,性平,歸肺、脾、膀胱經,但有小毒,需遵醫囑使用。
  3. 現代應用:全草含琥珀酸、烏頭酸等成分,可外敷治跌打損傷或内服調理婦科疾病。

三、文化與占卜象征

  1. 占卜工具:古代用其莖幹占卜,《易經》《說文解字》等古籍記載其“生千歲三百莖”,被視為“神蓍”,相傳伏羲、周文王均以蓍草演卦。
  2. 文化寓意:因莖有八棱,又稱“八卦草”,象征智慧與長壽,古人認為其“通神明之德”。

四、其他特點

蓍草適應力強,耐幹旱貧瘠,從平原到高海拔山區均可生長,壽命長達千年,故有“靈草”之稱。在西方,西洋蓍草亦用于外傷治療,被稱為“騎士蓍草”。

蓍草既是傳統中藥,又是文化符號,兼具實用與神秘色彩。需注意其毒性,避免自行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鏖戰邦畿邊民陛楯比物丑類長繩系景超遼尺鯉充腴楚澤辭滿旦腳大喪鬥姥頓止峨然風語改嫁高疏歌雲古代紅籤侯度槥椟劫争箕賦精沐擠洗飓風郎頭絮繭爛醉勞動合同勞之門燎黾穴鸲巢弭楫民宅鬧開腦髓牛山客秋霭繞指三卿上口字上請食心蟲雙足重繭樹敦私惠死有餘僇悚峙台桑他意騰蛟起鳳突嵂問好五代五葷相品徙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