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途路的意思、途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途路的解釋

(1).路途,道路。《三國志·魏志·吳質傳》“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大沙碛》:“途路彌漫,疆境難測,望大山,尋遺骨,以知所指,以記經途。”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赈濟》:“奴家少長閨門,豈識途路?” 魯迅 《<呐喊>自序》:“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2).謂旅行途中。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二折:“陛下,怎受的途路之苦。”《南宮詞紀·金落索·四時怨别》:“要問你途路如何,病害如何,待問呵問着那一個。”《再生緣》第四六回:“爹爹呀! 麗君 是未出閨門的弱女,那裡受得途路之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途路"是漢語中由同義語素"途"與"路"構成的複合詞,其釋義體系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層面 指具體的交通路徑,《漢語大詞典》界定為"道路"的書面表達形式。如《後漢書·卷四十五》"途路險阻"即取此義,該用法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被歸入地理類名詞範疇。

二、引申層面

  1. 具象延伸:特指水陸交通線,《水經注·河水》記載"途路斷絕"即描述航運受阻狀态
  2. 抽象轉喻:喻指人生曆程,《唐宋詩舉要》注李白詩句"途路轉征鞍"時闡釋為仕途軌迹

三、曆時演變 魏晉文獻多作具體道路解,至唐宋時期衍生出"行旅過程"新義項。宋代《廣韻》将其歸入模韻部,标注為"行道之總稱"。明清小說中常見"途路遙遠"等複合表達,該用法延續至現代漢語書面語體系。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用詞",與口語詞"道路"構成語體差異。在當代語料庫中,該詞多出現于文學創作與曆史著述,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思想途路"時賦予其方法論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

“途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途路”主要指旅途中的路程或行程,既包含字面意義的道路(如、4、7),也可引申為人生旅程或經曆(如)。該詞強調旅途中的艱辛與曲折,常見于古典文學和現代比喻性語境。


二、詳細解釋

  1. 具體含義

    • 道路與旅途:指實際的行路過程,例如《三國志》中“途路雖局”表示路途局促(),《大唐西域記》描述沙漠中“途路彌漫”強調道路難辨()。
    • 人生曆程:比喻人生經曆的漫長與波折,如“人生是一場漸行漸遠的跋涉……沿途路上的風景”()。
  2.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常見于史書、遊記,如《魏略》《梧桐雨》等(、7)。
    • 現代比喻:用于描述奮鬥、成長等抽象過程,例如“斷電續播功能讓電影在回途路上未完再續”()。

三、補充信息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2、9)。

别人正在浏覽...

哀死事生庵藹按籍邦籍才林漕渠草台班察罕打埋伏大收煞電子郵箱洞蕩椴楊恩重如山二賢高擡明鏡高頭大馬革出顧募谷芽海心渙命火熱水深建除體講經說法角觜節次靜莊急煞九終訣要軍憲具人誇揚鱗崪貿貨鬧掃尼媪弄白馬益錢漂兒皮鞋油傾撫輕氣齊氣啟體上番衰蹇水磑儵胂炭精危急存亡之秋五木香無雙仙省曉習小牙子遐夭西班牙語熄火心馳神往